将乐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力促文化建设与推动旅游发展相结合,突出特色,加强引导,有效整合,将优秀的文化资源培育成独具魅力的优质旅游产品。许多游客在欣赏将乐自然山水的同时,更看到了山水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
将乐县素有“文化古邑”、“理学名邦”美誉。听南词,品擂茶,拜谒杨时墓,阅读被收录东晋《搜神记》的将乐故事《李寄斩蛇》……浓郁的文化气息,充溢着镛城的大街小巷,融入旅游产品。近年来,“擂茶之乡”、“民间音乐之乡”、“南词表演之乡”和“祭祀庙会之乡”等省文化部门授予的雅誉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县龙池古砚制作工艺、西山造纸技术和擂茶制作工艺这“将乐三绝”先后被列入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前,该县“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拥有擂茶、音乐、南词表演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该县围绕建设“杨时文化”、“乡土文化”、“苏区文化”和“英雄文化”四大文化活动,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的将乐县擂茶主题文化公园,夏天的每晚都有近千名群众和游客在这里休闲娱乐,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更是站在《将乐赋》文化浮雕和被评为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巨型擂钵前,品头论足,感叹将乐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何使传统文化显现特色魅力?将乐县积极探索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多种形式,并鼓励社会多渠道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走出“深闺”,通往海内外。为重拾“食闹音乐”将乐这一独具本土特色的宝贵民间文化遗产,将乐县专门派人前往福州请“食闹音乐”的著名传承艺人刘怀中“进山抢救”。 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激发了群众们的极大热情。如今,各偏远乡镇表演食闹文化的“原班人马”热情高涨。不久前,该县成功排练演出了“食闹音乐”《七星萧鼓》。 南词是将乐县前人留给的宝贵文化遗产。”77岁的南词搜集者陈维绪,被称为“热心将乐南词事业的传人”,为搜集当地八韵南词曲目而奔忙,用半年多时间记录下长达2万多字的《将乐南词随记》赠予文化部门,为将乐南词的发展和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将乐县通过编辑出版《杨时研究文集》,开辟“杨时理学文化论坛”,拍摄30集《杨时》电视系列专题片,修缮杨时陵园,建立杨时纪念馆、杨时雕塑等,借助名人效应,打造“杨时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此外,将乐县还成立“民间乡土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抢救南词、食闹民间音乐及“闹花灯”、“擂茶婆”、“踩竹麻”等民间舞蹈和白莲地方土京戏、堪厚武术、古镛玉华跑马将军、万安花灯、万全阳源桥灯等民间民俗文化。通过举办“擂茶风情展演赛”,编撰将乐“乡土教材”,推进“乡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乡土文化”品牌。(林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