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作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保护工作备受全国瞩目。在泉州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已经全面展开,全国和省里专家近日将来泉召开专题论证会。
近年来,我市闽南文化保护工作备受全国瞩目。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中国社科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先后来泉考察,各级领导和专家对泉州闽南文化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泉州要开拓保护渠道,大胆创新,具体工作要边开展边研究,努力保护好长久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生态土壤,为全国各地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探索新路,提供经验。我国拟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十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此次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拉开了这项工作的序幕。
据介绍,文化生态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众多闽南文化种类,如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南派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花灯等都起源或传承于泉州,且流传至今。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具有亲缘、生态、平台、政策和环境等诸多优势。在泉州建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闽南新区、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我市采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民族民间文化本体的发掘抢救、扶植、保护和发展提供条件,不仅仅对其活动形式进行了保护,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其生存的生态土壤。
目前,泉州已初步规划建立2个文化生态园和11个生态基地。2个生态园是清源山周边闽南文化生态园和府文庙周边闽南文化生态园。11个闽南文化生态基地为遍布全市各具特色和内容的生态保护基地。下一步,我市拟通过实施技艺保护工程和传承保护工程的保护方式,建立制度、组织、舆论、经费、人才、资料和交流保障机制等,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体通过闽南方言文学、民间音乐、戏曲、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消费习俗等十大主要保护项目,全面系统地保护好闽南文化。 (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