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文明的发动机—科学》 货到付款,免收运费

分類: 培训教材
品牌: 中旭
公司咨询电话:400-600-5314
公司网址:www.zxwh.com
音像制品经营许可证 编号:6260
<<div style="OVERFLOW: hidden; WIDTH: 700px"><P><FONT face=Verdana>内容简介</FONT></P><FONT face=Verdana><P><BR>聆听科学前进的脚步,告诉你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P><P>文明的发动机——科学 </P><P>戴汝为 <BR> 钱学森 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 <BR> <BR>方在庆 <BR> 虽然我们强调科学来源于经验,但是纯粹依靠经验也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BR> <BR>韩启德 <BR> 二十一世纪医学的进展仍将取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途径 <BR> <BR>何祚庥 <BR> 凡是符合四个规律要求、适合于中国情况的,就是先进的生产力 <BR> <BR>纪宝成 <BR> 人文社会科学要与时俱进,应当具有问题眼光,要以问题为中心 <BR> <BR>李政道 <BR> <BR>路甬祥 <BR> 二十 世纪人类在技术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就,高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 <BR> <BR>吴冠中 <BR> <BR>杨振宁 <BR> 关于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我曾经讲过是 二十 年 <BR> <BR>张开逊 <BR> 人类做出发明需要智慧,人类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发明需要更高的智慧 <BR></P><P><BR>《百家讲坛—文明的发动机—科学》培训光盘课程目录</P><P>1 科学文化漫谈 王直华 <BR> <BR>2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 戴汝为 <BR> <BR>3 新知识的发现 杨振宁 <BR> <BR>4 与杨振宁对话 杨振宁 <BR> <BR>5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何祚庥 <BR> <BR>6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 <BR> <BR>7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 <BR> <BR>8 科学与社会 曾 志 <BR> <BR>9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 <BR> <BR>10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BR> <BR>11 交叉科学 李喜先 <BR> <BR>12 超越简单与还原:复杂性范式的兴起 吴 彤 <BR> <BR>13 现代医学的回顾和展望 韩启德 <BR> <BR>14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BR> <BR>15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 <BR> <BR>16 新世纪的科技 杨振宁 <BR> <BR>17 百年科技创新的回顾与展望 路甬祥 <BR> <BR>18 当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袁正光 <BR> <BR>19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 <BR> <BR>20 艺术与科学的对话 吴冠中 李政道 <BR> <BR>21 面向未来的科技美学 唐 骅 <BR> <BR> <BR></FONT></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