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古典中国)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史,
品牌: 李霖灿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79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63393817
·条形码:97875633938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古典中国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天雨流芳”,此四字原是汉语,意为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但如以纳西语发音,其意思却是“去看书吧”。《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集结了李霖灿先生多年涵泳艺术天地的系列文章,他以四十年老博物馆员的体验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智能,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讨论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几个门类,包括绘画、书法、陶瓷、雕塑以及云南么些族的生死观。借由“体物言志”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生活与处世的态度,在书中,作者不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如何欣赏一件艺术品,并且随时提醒大家:生活之中无处不蕴藏着艺术之关。
作者简介李霖灿,一九一二年生于河南省辉县。一九三八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之后,就由昆明北上经大理到丽江去作边疆民族艺术之调查。一九四一年七月就国立中央博物馆之聘,从此就一直在博物院中工作,一九八四年元旦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之职务上退休,仍然继续于艺术史的研究,并在台大、师大等校任教中国美术史及古画品鉴研究等课程。其著作有《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名画研究》、《山水画技法、苔点之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等书。
媒体推荐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
——李霖灿
在中国美术史的推广教育中,李先生是个开拓者。他轻松愉快地将艺术欣赏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了艺术生活化的典范,而他所写的《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一书正具体反映了这种生活态度。
——陈葆真
《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将人生与艺术之间那种美丽而又神秘的万般况味。如话家常般地娓娓道来,犹如两三好友冬夜围炉夜话,或于清风朗月之下绵绵对语,亲切而又隽永。
——杨福泉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李老师的《中国美术史讲座》和《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更不在话下。细心读者当会发现它们不只是美术文化的最佳引导书,篇篇也如散文般清淡幽奥,更是结合李老师生活哲理的现代人的案头良伴。美术与文学的相得益彰,也是文学与哲思的芙妙结合,三者合而为一,李老师透过著作为世人留下了可贵的人文典范.
——李贤文
编辑推荐《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古典中国
目录
序言一 李霖灿先生与中国美术史教育
序言二 海天远隔的高山流水之情
序言三 天雨流芳
引言
第一讲 从容与忙迫
第二讲 中国艺术中的幽默感
第三讲 苏东坡的美丽谎言
第四讲 骏马的灵感
第五讲 顾恺之和维摩诘像
第六讲 中西艺术思想异同
第七汫 诗情·画意·哲思
第八讲 艺术·史情·史识
第九讲 花鸟与人生
第十讲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
第十一讲 书法的欣赏和启示
第十二讲 观万物生意
第十三讲 西风里的话
第十四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第十五讲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第十六讲 石不能言最可人
第十七讲 黄粱一梦,陶艺千秋
第十八讲 混沌里放出光明
第十九讲 线条的爽朗和雄辩
第二十讲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二十一讲 边疆民族的智慧
第二十二讲 触景生情,点铁成金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春意盎然惠风和煦的晴窗下,提笔来写这篇短序,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激之情。一方面虽因“父文子序”,有些许惶恐,但细思之后亦颇有“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之意,沛然于胸的反是一片孺慕之思、感言之怀。另一方面则是十分高兴看到本书在问世二十年以后,仍然受到众多读者朋友们喜爱,会心不远,而身为人子,亦感与有荣焉。当然,雄狮美术不惜物力,重新精印此书,李贤文先生及编辑朋友们的尽心努力,更是我最需衷心感谢的!父亲在1984年本书初版发行的自序中提到“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这句话将如何从认识文物、欣赏艺术进而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说得十分清楚。只是在如今这个缤纷十色、节奏快速的世态中,想要暂缓步调、轻拂心尘、细味艺术文化自然之道,却非一日之功,非一蹴可几。记得父亲于1965年开始在台大历史系授课时,曾说道:“来此上课有两个想法,一是搭建一座从台大到外双溪故宫博物院的艺术桥梁;二是送给大家一副艺术眼镜,使大家都能看到艺术之美,造化之奇。”我想,本书就是配这副眼镜的方子,也是开启艺术欣赏大门的钥匙,从而走向提升人生境界的第一步。综观本书,共集结了二十二篇有关艺术、文化、哲思方面的文章,以品鉴历代文物艺品之所得为经,再由游艺玉龙、志道故宫之心路为纬,在桑榆晚景之际,付梓印刷,实为其一生走遍名山大川、饱览八代内府珍藏之后的思想精华所聚,也是一位五十年老博物馆员的期末读书报告。以内容而论,大部分为故宫文物研究以及在台大授中国美术史课程之心得;另一部分则为年轻时期,在滇藏川边区考察纳西文化对其哲学文化之体会。
文摘插图:
由于约定俗成,所以习而不察,我们常是漫应一个朋友的请求说:好,我“马上”去办。或回答别人的解说:你这么一讲,我“马上”明白了!细细琢磨一下,此中实在大有语病。请问你是真的跑到门外拉了一匹马跨上金镫去给朋友办事了吗?人家讲演完毕,你真的跨上骏马背上才明白的吗?
缅怀当初,在创造这词句的时光,最快的交通工具当就是马,所以顺理成章地便说我马上去办。等词意决定为“最快”的意思之后,才会有了“我马上明白”等抽象的说法。其时代据猜想很可能成立于西周秦汉之际,因为考古上既有成千上万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大将军墓前又有雄壮的马踏匈奴像。周穆王的八骏马又脍炙人口。
考核名实,这“马上”二字实在与现今的时代不合,据说有一位老太太因为怕她儿子骑机车肇事而日日向关帝庙上供求佑,结果还是因超速而受了伤,于是这位老太太便大大抱怨关公,说他没有尽到责任。晚上做梦她得到了关羽的答辩,说我是心血来潮时,知道了您的儿子将要出事,但是我并不敢懈怠,立刻拿起青龙偃月刀,跨上胭脂赤兔马去赶救他,这才发现我的战马速度没有机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