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穷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理论,
作者: (美)威尔逊(Wilson,W.J.)著,成伯清,鲍磊,张戌凡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0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7242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克林顿推荐美国经济学家阅读的书。富裕如美国,在城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贫民窟,存在着内城区“底层阶级”之类真正的弱势群体。本书旨在探讨产生这类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方面的复杂动因,积极倡导一种社会民主的公共决策议程,以改善这类弱势群体的生活境遇。
作者简介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William Julius Wilsom),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1935年出生。1988年入选美国文理科学院,1990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91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6年被《时代》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1998年荣获“国家科学勋章”。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多年,现为哈拂大学教授。在城市贫困、种族关系和共公政策研究上成果卓越、著述风格以深入浅出见长,既为同行专家认可,又极为畅销。代表有《种族重要箼的降低》、《真正的穷人》、《当工作消失时》等。
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 聚居区底层阶级、贫困与社会断裂
第一章 剥夺的循环与有关聚居区底层阶级的争论
第二章 内城区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断裂
第三章 贫困和家庭结构--证据与公共政策议题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
第四章 失业与福利效应:重新考察
第二部分 聚居区底层阶级与公共政策
第五章 针对种族的政策和真正的弱势群体
第六章 种族关系与消灭贫困之战计划的狭隘视野
附录:城市贫困:最新文献综述
参考书目
英中人名和术语对照表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聚居区底层阶级、贫困与社会断裂
第一章 剥夺的循环与有关聚居区底层阶级的争论
……
无论使用怎样的词汇,我们都不能否认,内城区的家庭和个人虽是形形色色,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但他们的行为还是迥异于美国主流社会的行为。真正的挑战不仅在需要解释何以如此,而且也在需要解释今天内城区的行为模式何以如此明显地不同于仅仅三四十年前的行为模式。放弃“底层阶级”这个术语或其他词汇——它们确实有助于描述聚居区的行为、规范和抱负——取而代之以更为中性的指称,比如“下层社会”或“工人阶级”,就会模糊这些差异,从而也就不能把握近期美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社会转变之一。
实际上,自由主义者拒绝“底层阶级”一词的主张,反映了他们在城市社会问题上缺乏历史眼光。我们经常意识不到或者忽视了这一事实,即内城区断裂现象的剧增只是最近几年才发生。像“流氓无产阶级”或“底层阶级”之类的词汇,尽管用在卡尔马克思对19世纪英国贫民窟的生活和行为的描述中可能非常恰当,但用来描述20世纪中叶以前美国大城市聚居区的生活和行为,就很不妥帖。事实上,在20世纪的40年代、50年代,最晚到60年代,这种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城市黑人人口中的不同部分的垂直整合。下层阶级、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黑人家庭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同样的社区中(虽然是处在不同的地段),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同样的学校,使用同样的娱乐设施,在同样的商店购物。今天的黑人中产阶级专业人员,不再会选择生活在聚居区,他们越来越多地移居到黑人社区之外的主流居住区,而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黑人中产阶级专业人员(医生、教师、律师、社会工作者、牧师)生活在聚居区高收入群体居民点之中并为黑人社区服务。伴随着黑人阶级的离开,越来越多的收入稳定的黑人工人阶级从聚居区迁居出去,落户到城市其他地方的高收入居民点。甚至移居郊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