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东去:中外古代佛教史论集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黄夏年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7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045917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中外各国古代的佛教历史做了研究,内容囊括了佛教思想史、人物史、地方史、碑刻史、典籍史和学说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研究成果,有很多都是学术界疏于研究的地方,如北魏三教关系史、中国民间佛教传说史、鸡足山佛教关系史、景教与佛教关系史,以及中外佛教关系史、印度佛教史、南传佛教思想史等等,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也为我国的佛教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观点。
作者简介
黄夏年,男,1954年10月15日生。江苏常熟市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专业宗教学,方向佛教学。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工作,任编审、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曾经撰写有关佛教研究的文章与著作等多(篇)本,主编过多本学术著作。
目录
佛教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代序)
中国篇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浅论中国民间佛教传说
北魏儒释道三教关系刍议
清凉与清凉山
峨眉山佛教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
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
鸡足山佛教与广西佛教
大足石刻《临济正宗记》碑研究
“要朝普陀山,先朝补陀寺”论——从《募修明州补陀七塔寺疏》谈起
外国篇
印度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初探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阿含经》中的弥勒佛——兼论中国佛教的弥勒崇拜
佛陀与都市佛教——以《长阿含经》为例
《成实论》二题
南传佛教心理学述评
《解脱道论》研究
比较篇
巴利佛典“十四行相”与汉译佛典“九心轮”的
比较研究
唐代景教四则——景教与佛教关系初探
景经《一神论》之“魂魄”讨论——景教与佛教关系再探
后记
书摘插图
二 隋唐:中国化佛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隋唐时代是中国社会走向鼎盛的时期,佛教也在这个大背景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唐代,中国佛教开始成为社会宗教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佛教不仅摆脱了受儒、道二教影响的樊篱,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哲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促进了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大唐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国门,流向东亚的朝鲜与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越南等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并为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中国佛教真正走向自立,这不仅表现在创宗立派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教义理论上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佛教徒根据本宗派的理论需要,建立了自己的判教理论。“判教”,就是针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以历史或一定的思想逻辑为线索,进行梳理、整合,以此来凸显本宗与其他宗的区别。
智(岂页)建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民族化宗派——天台宗。该宗是以地名命名的佛教派别,尊印度龙树为初祖,以《法华经.》为理论依据,奉智(岂页)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基本经典,故又名法华宗。天台宗融合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实践的佛学特点,主张止观并用,强调既要重视学习理论,又要重视坐禅修行。在认识世界方面,强调心、真如等同,世界万有,各种事物皆为一心的产物,是为“一念三千”。天台宗以圆融统一的角度看待世界万物,认为虽然世界上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显现空相,是一种假名,但是它们不是全空全假,而是非空非假,从中道来认识这种空假,就体现了空假中为一,是名“三谛圆融”。在修行上,天台宗要求“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只有实行了这种观法,才能除掉“无明”,获得涅粲解脱。它还对佛教进行了“判教”,认为自己讲述的是最高的法华涅槊时的思想,属于教义圆满的圆教。
天台宗的出现,标志着传入的印度佛教理论思想的中国化道路正变得成熟起来。受般若学的影响,以吉藏为代表的研究三论的三论宗也蔚为一时。“三论”是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之三部论,这是一个以佛教论著为名的宗派。该宗讲空析空,重在阐述义理的细微分别。尤其在分析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原因时,三论宗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例如在坚持“一切皆空”的前提下,强调用世俗谛和真谛之二谛来认识世界皆幻的真实不虚的道理,突出了“八不中道”的实相义。
隋代出现的三阶教在理论上也很有特点。“三阶”是根据佛教的“正法”、“像法”和“末法”之三个阶段的理论而提出的一种主张。这是一个根据理论特点而命名的宗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