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的远影
分類: 图书,传记,学者,
作者: 凌鹰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130000版次: 1页数: 180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06508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该套丛书第一辑共四本已经于2007年元月隆重推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次出版的是第二辑,共五本,分别是冯伟林的《煮史论圣贤》、聂茂与厉雷的《俄罗斯心灯》、李蒲星的《寂寞的背影》、刘应雄的《永远的明灯》和凌鹰的《巨轮的远影》。
同第一辑一样,第二辑仍然聚焦中外文学、绘画等领域里成就显赫的大师级人物,选取他们的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对他们的传奇经历和学术成就作出合乎理性的评判。我们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选取其中一篇(件)在读者知识点上耳熟能详的文本作为章节标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强大的阅读群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不少作品曾经入选过大中学生的教科书,读者重新接触这些标题,唤起一种记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然后,我们围绕这个经典文本,联系到文化大师的生活、情感和对事业的追求等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文化大师的某个侧影。这个侧影也许被人忽略的,也许有人看到但发掘不深。在细节的处理上,我们力求生动感人,力求客观冷静,力求符合实际。
我们的总体要求是:每本书选取适当的叙事对象,选取文化大师的生活片断作为主要内容,文字清新活泼,叙事朴实简练,努力做到故事性、趣味性和励志性相统一,寓教于乐,以真正实现我们所追寻的“大教育、雅文化、准学术、泛美术”的创作目的。
作者简介
凌鹰,男,1969年出生于湖南祁阳县,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自1988年始,先后在《湖南文学》、《芒种》、《漓江》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20余篇。1994年开始主攻散文,已先后在《散文》、《中华散文》、《北京文学》、《美文》、《散文天地》、《散文百家》、《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散文200余篇。其中《倾听大峡谷》、《跟霍贝马回家》、《天堂马车》分别被选八《暗香中的梦影一19962004散文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2003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3文学中国》(花城出版社出版)等,还在《长沙晚报》、《牡丹江日报》、《环境时报》开设过散文随笔专栏,并被《散文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作家典藏》等刊选载。
目录
总序时间的背影与大师的重量
第一章 新文化园地里的守望者——雕刻胡适
一、拥有35个博士学位的中国“洋人”
二、一只天鹅直冲云霄
三、在哲学的流水中沉浮冲浪
四、寂寞旷野上空的文学义旗
五、“无情人”终成眷属
六、水中的鸳鸯蝴蝶梦
第二章 思想的花朵——雕刻冯友兰
一、汪洋中的一条船
二、在美国勤工俭学
三、都是哲学惹的祸
四、跟随清华漂泊
五、困惑中的三道金光
第三章 “新民”浪尖上的舆论巨人——雕刻梁启超
一、“害人”的万木草堂
二、藏在历史深层的疼痛
三、直冲霄汉的怆然虎啸
四、维新火光与政治浊流
五、启蒙思想的黄河长江
第四章 泰斗风范长青松——雕刻季羡林
一、想象一座大山的高度
二、永不消散的音符
三、水木清华归去来
四、顽石上的垦荒者
五、东方语言河流的领航者
六、像老农一样“土气”
七、见证泰斗风范
第五章 被流放的灵魂——雕刻梁漱溟
一、经文与拐杖
二、用《究元决疑论》敲开北大之门
三、不披袈裟的方丈
四、一朵晚霞的传奇
五、还是那么顽固
六、师生情深夙愿了
第六章 凋谢在昆明湖上的莲花——雕刻王国维
一、凝望一座丰碑
二、科举苦旅上的一只倦鸟
三、决绝科举史海行
四、流亡中的幸运鸟
五、东渡的浪子
六、清朝上空的布谷鸟
七、笑看双重文化的园林风景
八、聆听犹远犹近的《人间词话》
九、凋谢在昆明湖的莲花
第七章 最后的永远——雕刻陈寅恪
一、先锋家庭的先锋教育
二、只求知识不要文凭的“另类”
三、在清华国学门
四、逃亡路上的失书之苦
五、失明后的光明
六、在柳如是的红楼闲坐
第八章 被争议困守的革命家——雕刻章 太炎
一、在《时务报》“不识”时务
二、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无法囚禁的文化人格
四、被绞杀的政治理想
五、用国学疗伤
六、好了伤疤又添新痛
七、幽禁龙泉寺
八、静守书斋听秋意
书摘插图
第二章 思想的花朵——雕刻冯友兰
二、在美国勤工俭学
初到美国,冯友兰就像走进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大迷宫,对什么都充满了新奇。但这样的新鲜感就像泡沫一样,很快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学费和生活费的现实难题像只饥饿的老虎一样盘腿坐在了他的面前,凶神恶煞地瞪着他。
这是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最后两个学期。这一年,河南籍的留学生再也不能按时收到中国政府分发的官费了。那时,中国在华盛顿设有两个留学生监督机构,一个是清华的留学生监督,只管从清华来的留学生;另一个是中国教育部的留学生监督,是统管各省来的中国留学生的。也就是说,先由各省按期将其所负担的留学生经费寄给这家监督机构,然后再由这家机构按期分发给留学生们。可有很多省就不能按期寄来经费,中国教育部的留学生监督深知各省都是因为经费困难才拖延,就向留学生们各自的学校作出承诺,学费可以缓交,由他们负责,但生活费他们不管,由学生自己想办法。
异国他乡,他们能想什么办法呢?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向家里要钱,另一种就是自己找点事做,去打工,去勤工俭学。
冯友兰不愿向家里伸手要钱,就选择了勤工俭学。于是,就在一家饭馆里找了份差事。具体事情就是把顾客用餐后的盘子收拾起来,送到洗盘子的地方,工作时间一个小时,而劳动报酬就是在这家饭馆吃一顿一菜汤、一份甜食、一份咖啡、面包随量吃的“美餐”,大约值当时美金的五毛钱。
每天工作一小时能解决一餐饭,虽然没得到现金,但也省下了一餐饭钱,冯友兰对这份“美差”还是满意的。可是,有一天,他和一个中国留学生应邀去参加一次讲演,因讲的是中国哲学,讲着讲着就变成了哗啦啦的流水,止不住了,就忘记了“上班”时间。待他把“水”止住,赶到那家饭馆,营业早就开始了,老板一看见他就勃然大怒,训斥了他一顿,然后就把他给辞掉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被解聘了,被炒了“鱿鱼”。
不过偏偏又因祸得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