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新编)
分類: 图书,旅游,特色旅游,其他,
作者: 巴兆祥 主编
出 版 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1字数: 445000版次: 1页数: 388印刷时间: 2007/07/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1105363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民俗旅游》是国内较早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旅游开发的著作,虽属教材,却当作学术著作来写,出版后影响较大。第一版已经印刷5次,印数达21000册。它的学术价值为学界所承认,已知被张忠元《旅游资本》、范能船《城市旅游学》、沙润《旅游景观审美》、张世满《旅游与中外民俗》等著作,以及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于德珍《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等20余篇硕士论文与报刊论文引用和参考。
该书的构架自成体系,把民俗与旅游科学地融为一体。作者力求避免泛论民俗文化本身偏重于民俗学的议题,着重从指导实践入手,以浓重的笔墨对民俗旅游及其资源开发进行多角度的科学论析,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这部新著显然在阐发民俗文化学、丰富民俗学理论的同时,更具有民俗旅游学实用手册的功能。它对于从事旅游业的企业家、设计专家、旅游文化官员和旅游文化工作者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巴兆祥,1963年10月出生,安徽休宁人。1980~1987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旅游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方志学、区域经济开发史、民俗学和旅游文化。主要著作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江淮地区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等多部;发表有《明代地方志述略》、《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等论文30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民俗的类型划分
第三节 民俗旅游的诠释
第四节 民俗旅游的架构
第五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第二章 服饰民俗旅游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说
第二节 民俗服饰的流变
第三节 民族服饰巡礼
第四节 服饰民俗与旅游
第三章 饮食民俗旅游
第一节 饮食民俗述略
第二节 地方风味与菜系
第三节 中华茶俗
第四节 饮酒的习尚
第五节 饮食民俗与旅游
第四章 居住民俗旅游
第一节 居住民俗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民居的建筑与居住
第三节 民居类型
第四节 居住民俗与旅游
第五章 交通民俗旅游
第一节 交通民俗概述
第二节 陆路交通民俗
第三节 水路交通民俗
第四节 交通民俗与旅游
第六章 人生礼仪民俗旅游
第一节 婚姻民俗
第二节 传统寿庆礼俗
第三节 丧葬礼俗
第四节 悬棺之谜
第五节 人生礼仪民俗的旅游应用——博物馆
第七章 节日民俗旅游
第一节 节日民俗概说
第二节 民俗节日的分类
第三节 传统节日的流变
……
第八章 游艺民俗旅游
第九章 农业民俗旅游
第十章 民俗旅游资源
第十一章 民俗旅游开发
第十二章 民俗旅游区划
附录 案例评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民俗的类型划分
中国民俗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文化创造,它存在、表面、渗透于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用“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来形容是最恰当的。归纳起来,我国的民俗不外乎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意识民俗三大种类。
一、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是中华民族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系中国民俗的多层次结构中的基础层面。物质民俗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九个方面。
农耕民俗。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由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因素差异,各地在农耕的作业方法、农具使用、作物品种、生产仪式和信仰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特点,并沿积成俗。大体上说,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属水田农耕民俗亚型,以北归旱地农耕民俗亚型。
畜牧民俗。这是我国草原民族蒙古族、裕固族、藏族等的主要生产民俗和汉族、南方山地少数民族的辅助生产民俗。大兴安岭一一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西、北,属牧区畜牧民俗亚型,以草原为生产空间。分界线之南之东为农耕区畜牧民俗亚型。
渔猎民俗。捕鱼、狩猎是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起初在我们先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随后因生产力的发展,退为次位,但至今仍为乡民的物质生产补充,在个别地区甚至还相当重要。从民俗地理学的角度看,只要有山林、江河、湖海的地方,都分布有渔猎民俗。渔猎民俗,根据其内容,存在着渔业民俗与狩猎民俗两种亚型。
手工业民俗。手工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分工很细。长期以来,它们是作为传统农业的辅助而存在的。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手工业的种类和技术含量差别较大,因而反映在民俗行为和习惯上,也就千差万别。一般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民俗比较贫乏,汉族地区相对丰富。
商业民俗。这是指商业领域中的习俗惯制,从商业经营的对象来考察,商业民俗又有贸易民俗与金融民俗两种亚型之分。
服饰民俗。这是指人们(主要是平民百姓)衣着穿戴的习俗惯制。其产生多缘于抵御风寒、保障人身安全。后来,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服饰民俗由简趋繁,由粗至精,由少到多,日益体现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审美情趣和伦理观念。质料、款式、色调、工艺构成了服饰民俗的基本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