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学与现象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张祥龙 著
出 版 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90000版次: 1页数: 337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37229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
内容简介
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天赋才能,静守书斋,破读典籍,“焚膏油以继晷,独兀兀而穷年”,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卓有建树,其造诣渐臻纯青,在学坛颇有影响,甚至名及海外。但是,他们的成就却少为普通读者所知晓。所以,让高雅的学术走出殿堂,甚为必要。然而,博士生导师的专著和大块文章,多以思辨的深刻、逻辑的严密和旁征博引而著显,难为一般读者所理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自由的阅读渐成时尚,让学者的思想、智慧与读者的需求近距离链接,成为我们策划本书系的初衷。与其他学术著作不同的是,本书系多由博士生导师们将自己几十年的文章、专著予以检索,把其中那些虽时过境迁但仍有思想洞见、亦富辞采的文字截取而成。这些文字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实乃石中之玉,川底之珠。所截取的文字有章节、有片段、有三五语句,重新编排,再成系列。其长者如随笔,短者如小札,如散文诗、箴言录。……读者随意翻读,必有启示心智、陶冶性情之益。
这是本书系的第六辑。
目录
自序
第一辑中国古代哲理与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的根本特征
原本儒家的天道观
治国的“艺几”性
老子之“道”
道是生存的顶极形态
道家的“玄德”
“游”于道境
天机与机械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构成见地
中国古代思想能通过概念化而得到说明吗?
境域中的“无限”
“学”之深意
“合理信仰”的困境与儒家的“中庸至诚”
谈“仁”的流行方式及其问题
“仁”与“学”
仁者人也
孔子气象
“孝道”与精神家园
为什么要建立儒家文化保护区?
儒家文化保护区如何建立?
儒教的独特之处
儒教与保护区
中国文化衰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全球化
改革的困境——“图强力而放斯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何在
关于“内圣”与“外王”
奇哉,辜鸿铭!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序 ——中华古学的当代生命
《思想避难》序言:面对迷蒙未来
第二辑中西思想的交流与贯通
中西古代终极观的一个重要区别
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道”
海德格尔对于《老子》11章的解释
“转向”与“道”
“转向”与老庄思想
道家思想的影响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的相通之处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天道时间观
海德格尔思想与天道思想中的“神意”
慈的时间性:对海德格尔的一种批判
《易》道之“能”
“支点”与“漂游”
原发体验为知识之根
……
第三辑哲学现象学
第四辑海德格尔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博导档案
编后记
书摘插图
中国古代思想的根本特征:
当我们转向古代东方思想家们的世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敏锐的“终极识度”。按照它,终极实在和真理绝不会成为任何意义上的现成对象,不论是知觉的对象还是名相概念把握的对象。终极并不像概念哲学家们讲的那样是最终不变的实体,而意味着发生的本源。本源是无论如何不会被现成化为认知对象的,而只能在直接的体验中被当场纯构成地揭示出来。以柏拉图为正式开端的西方传统哲学就缺少这个识度,总是将终极实在当做最高级的理念对象,相信通过概念的抽象和辩证发展就可以有效地把握或接近它。因此,这种哲学观以数学为知识的形式典范,以逻辑为理性的标志。如果这种方法被证明达不到终极实在,那么对于这些哲学家们——不论他是唯理论者还是经验论者——来说,就没有终极真理或只能有相对化的、实用化的真理可言了。东方的求智慧者则恰恰相反,认为概念化、观念化和对象化只能使我们从根本上被桎梏在“无明”的狭小境地之中,丧失掉体验终极实在的原发视野。只有在前概念或非概念一对象的直接体验中,终极实在和真理才有可能得到领悟。然而,对于这“直接体验”的方式,操拼音文字的古印度人与使用表意文字的中国古人有不同的理解。印度人更倾向于有某种特殊形式和程序、使人能深入地返观自身的内在状态的体验方式,而中国人则对于那个原发视域的时机化和势态化的本性更敏感。因此,在古印度,以不同的名称和形式出现的瑜伽功夫被几乎所有流派视为直接体验真际的不二法门。而在古代中国,就没有某一种修行功夫的独尊地位,虽然那里对于知行合一的强调绝不逊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