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疯子:解读平常的疯狂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法)皮埃尔玛里 著,黄荭,王佳玘 译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3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5659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法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疯狂作为一种存在的常态,在本书中通过文学著作和电影作品为基本案例分析,得到深入浅出的揭示。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疯子。疯狂是人类社会传播最广的一种疾病。撇开一些极端的例子不谈,疯狂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许每个读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影子。
内容简介
谁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无聊,抑郁,(有时狂热地)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抑制不住检查的必要(门是不是真关好了,熨斗插头是否真拔掉了),不能忍受乘公交互、电梯,害怕(和心爱的人、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攀谈,疯狂无处不在。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也印证了帕斯卡的著名思想:我们其实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重要的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甚至当我们独自一人、自言目语的时候,我们还是处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是我们建立和他人关系的万式决定了我们疯狂的形式。
我不会去讲述某个关于抑郁症的故事。自极其久远的年代起,它就被描述过了。希腊人将其称作情感缺失,罗马人则称作厌世,在中世纪被称为淡漠忧郁,18世纪是萎靡不振,19世纪是神经衰弱,到了20世纪则叫抑郁症。以此为主题的又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每个人都读过很多。
目录
告读者
引言
歇斯底里
无聊
请求狂
嫉妒
更……
孩子
威严
癔病型厌食
癔病型性爱
综述歇斯底里
强迫症
论强迫症与歇斯底里的区别
怀疑
自闭
罪恶
精神衰弱症和疑病症
肛淫癖
强迫性性行为:压抑
综述强迫症
恐惧症
焦虑
宗教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
恐惧症,从“小汉斯”到现在
综述恐惧症
变态
个体变态
集体变态
被曲解的权威:权力
性虐待
所谓的性变态
恋童癖
综述变态
抑郁症、忧郁症、自杀
偏执狂和精神分裂症
欲望
结语:疯狂之外的探索
什么是精神疗法?
催眠术
认知——行为主义
文学作品参考书目
译后记:疯了疯了,不怕不怕!
书摘插图
歇斯底里
请求狂
“我已经看到在广告招贴画的上方,我的名字比谁的名字都要大十倍。”无论谁,哪怕是最理智的人,某一天没说过阿森纳沃尔的这句话?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区分普通歇斯底里和极端歇斯底里。
普通歇斯底里是一种动力,我们称其为希望取得感情、职业、艺术生活成功的“意志”,为了在他人的眼中存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不能缺少这种认同。
极端歇斯底里就是无法给这一种对认同的追求做一个限定,仿佛它在所有的当下都应该不停地被实现。必须在晚会、工作会议、度假期问占据一个最佳位置。如果不这样就不行。如果行不通,生活马上就会变得难以忍受,正是这种无法忍受产生了向偏执狂甚至精神分裂的偷偷转变。
由此而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能独处,以至于当他不得不独自一人的时候,就会出现梦想和幻觉的产物:自己给自己编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认同我们,包括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认同。
因此,我们忍不住要一个接一个地诱惑命运偶然安排我们遇到的稍微有些价值、有什么比他人“更……”的人物,而他们似乎也迎合我们的期待。这就是歇斯底里行为所固有的动因,也就是说,我们行为中请求狂的动因。期待认同并不只是女性的作态,男性也一样渴望认同。没有人能摆脱它,不管是什么性别,唐璜是体现这一特性的原型:他想从他的征服者眼中看到他改头换面的形象的倒影,仿佛在那一刻他拥有了这个比他人更多的东西,它显示了男子汉的本质,应该捕获所有将要遇到的女子。
为了说明请求狂,我会稍微谈一本经典作品,司汤达的《红与黑》,1954年由克劳德奥当拉哈、1998年由让丹尼尔维哈戈(Jean-Daniel Verhaeghe)两度搬上银幕。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在于几乎所有书中的人物都有些歇斯底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