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党政读物,
作者: 史来平 主编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字数:版次: 1页数: 31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10423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精神》,在院内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内容涵盖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求真实务、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和理论。
全书由十一章内容和自学必读部分组成,中心内容体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为了增加可读性,我们在每章前面都写了内容提要,中间编了阅读资料,后边列出了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相关案例。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第四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案例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案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体系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案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案例
第五章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第一节 党的实事求是是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第四节 求真务实的理论内涵和价值
案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节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案例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基本经验
案例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体制改革
案例
第九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第三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案例
第十章 伟大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节 我国外交与国际战略思路的新发展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案例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案例
自学必读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国工人运动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革命的政治舞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页。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就是在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十月革命与当时的世界人民革命潮流提供的现实革命道路的正确认识过程中提出来的。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勾结,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80多年中,各种政治力量为了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为了改造中国社会,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但是,这些思想主张却不能够引导中国摆脱深重的灾难、走向光明的前途。历史证明,中国人民要取得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必须有具有彻底革命精神的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必须有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就是这样顺应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需要而产生的。
五四运动爆发前的近80年中,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洪秀全农民阶级提出绝对平均主义,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改良主义。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
(二)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与阶级基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着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中国工人阶级也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成熟。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阶级压迫的加深,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罢工斗争日趋频繁;从自发斗争转向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从经济斗争为主转向政治斗争为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起来。中国的产业工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有65万人,到五四运动前夕已经发展到近200万人。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崇尚民主、追求科学,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大张挞伐,进一步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和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李大钊、陈独秀等从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中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研究、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斗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本源,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摘自《毛泽东自述》(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