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丛(2006年卷)

分類: 图书,法律,法的理论,法理学,
作者: 韦以明,梁柯林,蓝晨主编
出 版 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69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09717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2006年8月17日至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刑法学术研讨大 会在玉林市成功举行。这是首次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直各政法协(学)会联合主办的一次学术盛会。大会由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担任指导协调单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牵头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官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官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警察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律师协会、《法治快报》联合主办,由玉林市政法委、师范学院、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检察院、公安局联合承办。
会议共收到论文123篇,来自自治区政法部门、法学院校、 法律服务部门的相关人士100多人参加大会。与会人员围绕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繁荣广西壮族自治区刑法学研究”这 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会代表分别就刑事立法、 刑事政策以及商业贿赂、毒品犯罪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百家 争鸣、各抒己见,研讨大会气氛活跃热烈。
目录
刑法基础理论
刑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保障和谐社会的刑法规制功能探析
构建和保障和谐社会的刑法功能研究
构建和保障和谐社会的刑法功能研究
完善刑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保障功能
检察机关对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问题研究
正确把握刑事政策,促进规范执法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疑罪从无”现代司法理念之我见
论罪刑法定司法化之冲突与抉择
刑法总则
刑法基本原则的困惑与解读
准确量刑的思考
论对合犯及其罪刑均衡
非监禁化:中国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
论死刑缩减与限制
论我国保安处分的刑法立法建构
刑罚适用存在的几个问题成因及对策
论我国的罚金制度
对我国监狱现行假释制度的思考
监外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对策
浅谈公务员犯罪适用刑罚之轻刑化及其矫正
探究人性化适用假释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统一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罪刑法定原则质疑
未成年罪犯刑事责任实现研究
浅论我国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及完善
未成年人犯罪非监禁处置制度浅探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问题研究
论未成年人犯罪与刑罚改革
浅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立法
构建与完善
刑法分则
铁路系统商业贿赂案件的特点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浅析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适用
商业贿赂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关于商业贿赂犯罪立法完善的构想
商业贿赂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斡旋受贿人与被斡旋人职务关系问题研究
论性贿赂的刑事立法
浅谈商业贿赂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从相关负面反馈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纳入贪污罪的必要
贪污罪刑罚的完善
职务犯罪司法规制若干问题研究
挪用公款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当前私分国有资产犯罪的特点法律适用
……
书摘插图
刑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定义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从内容看,有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健康状态的,有用来描述人体与宇宙间的对应关系的,如孟子的“天人合一”;有用来描述宇宙、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的,如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然,也包括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不同阶级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从学科角度看,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和谐的影子,可以说,和谐无处不在,无处不要求和谐。在一般意义上,“和”有和睦相处之意;“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因此,“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和”。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切人,范围限定在法律可以调整的范围内。这里,和谐是指权利义务得到合理配置以及法律保障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以履行的状态。能达到和谐程度的社会即是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已经作出了回答。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