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财政税收,
作者: 刘积斌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294000版次: 1页数: 464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19376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的回顾与总结,我国财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研究,从收入分配看我国的财税体制,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研究,我国公共财政研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等共11章。
目录
之一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来的回顾与总结
之二 我国财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影响的研究
之三 从收入分配看我国的财税体制
之四 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研究
之五 我国公共财政研究
之六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之七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
之八 加强财税立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之九 政府非税收入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之十 我国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之十一 增值税转型问题研究
后记
书摘插图
总报告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民富国强的重要因素。十三年前,即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十三年后,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现行的财政体制利弊何在?未来的财政体制应如何改革和完善?对这些重大问题,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大的精神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讨。
一、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成就和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改革,先后实行了“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和“利改税”等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扩大,使原有财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改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了《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规定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二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建立中央税收与地方税收体系,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人,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企业平等竞争;三是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共享税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库,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四是核定地方收支数额,实行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现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启了财政体制改革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