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诠释史论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柳宏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40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70052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文截取《论语》诠释世界一隅,将其研究范围界定在1640年~1911年清代社会27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研究清儒以《论语》或《论语》篇目命名的《论语》诠释著作,主要通过《论语》诠释文本的细读、思索,结合清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时空关系域上纵横比较,辨章学术,考证源流,互参比勘,深入析论,从而勾勒清代《论语》研究的历史进程,揭示清代《论语》研究的特点和规律。
作者简介
柳宏,1959年11月生,江苏如皋人。1984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同年分配到扬州师范中文系工作。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写作学、经学与文学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缘起
第二节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三节研究方法
第二章清代以前《论语》诠释概述
第一节先秦两汉时期:《论语》学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魏晋时期:《论语》学的新变
第三节隋唐时期:从低谷到复苏
第四节宋明时期:《论语》学的高峰
第三章清初的《论语》诠释:正统与异端的撞击
第一节理学名家的《论语》诠释
一李光地:尊奉程朱弥缝为主
二宋在诗:切身实用对举互参
第二节异端的诘问
一毛奇龄:旁采考订以相诘难
二王夫之:从哲学高度清算理学
三李塨:崇尚习行微易其辞
第三节顾炎武:反对空言开启考据新风
第四章乾嘉时期的《论语》诠释:统一与多元之格局
第一节朴学家之《论语》考证
一江永:根诸注疏务求精核
二惠栋:尊古崇汉好古嗜博
三江声:识字辨义独创新解
四徐养原:重视训诂考订鲁论
第二节汉宋兼采派之《论语》诠释
一程廷祚:持论见大探求本指
二赵良猷:取参众注《论语注参》
第三节朴学家之《论语》义理诠释
一阮元:建构孔子仁学体系
二焦循:兼采贯通证实运虚
第四节清代的《论语》新笺注
一梁廷楠:毕取汉唐古说与宋儒相发明
二刘宝楠:《论语》研究的集大成者
第五章晚清时期的《论语》诠释:新变与衰退之态势
第一节今文派《论语》诠释之兴起
一刘逢禄:视域独特引领新风
二宋翔凤:《论语说义》正谊明道
三戴望:推刘宋所未备析《论语》之义理
四康有为:张孔学大道绘改制蓝图
第二节考据派《论语》诠释之余波
一桂文灿:证其所长考其所短
二冯登府:考证异文翔实深广
第三节《论语》传注和辑佚之作
一俞樾:择古注之善正朱注之误
二王闿运:采集诸注间下己意
第六章总论
第一节清代《论语》诠释的反思路径
一清算宋学
二崇尚实学
三排斥佛老
第二节清代《论语》诠释的繁荣和发展
一信古崇汉
二实事求是
三发扬光大
第三节清代《论语》诠释的转型与超越
一倡导公羊学
二发展今文学
三援西学入儒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的载体,类型多样,层次各别;儒学文献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千百年来,儒学的发展、演变,总是以《易》、《书》、《诗》、《礼》、《乐》、《春秋》这六部文献作为十分重要的学术资源。这六部文献,均与孔子有重大关系。《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日:‘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孔子精通六经,是道家学派也承认的事实。
孔子不仅研究六经,还对六经作了精心整理。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雅》《颂》之音。”①此为孔子删《诗》之说。班固亦承此论。其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②后世学者对孔子“删诗”说疑、信不一,如赞同者有欧阳修、郑樵、王应麟、马端临;而怀疑或反对者有孔颖达、朱熹、朱彝尊、魏源等。但是,对孔子曾从事《诗》的整理这一事实,则很少有人怀疑。
《尚书》的编订,亦出自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更为明朗:“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至唐人修《隋书》,又有“删书”之说:“《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①当然,对于孔子编纂或“删书”之说,自宋代以来就有不少人加以否定,但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因而不能轻易否定《尚书》之成书、定型,并列之于《六经》,含蕴了孔子所付出的编订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