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实施——中国法治论坛
分類: 图书,法律,国际法,国际公法,
作者: 王可菊 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1字数:版次: 1页数: 29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190149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国际人道主义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它适用于国际性武装冲突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其内容是关于保护平民、战俘、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和对作战方法和手段加以限制的原则和规则,其目的在于尽量减轻武装冲突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中国是一系列有关条约的缔约国,如1949年的“日内瓦四公约”(指《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和《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及其l977年的“两个附加议定书”(指《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和《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
为推动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于2000年12月5日在北京共同主办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实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外交部、中央军委法制局、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红十字会以及主办单位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信春鹰副所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团古浩德(Harald Schmid deGruneck)团长、中国红十字会代表王小华先生致了开幕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法律咨询部法律顾问安娜•西加尔(Anna Segall)女士、法学所王可菊研究员、国防大学顾德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晓霞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梁淑英教授在会上先后做了主题发言。会议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目录
前言
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概念和法律渊源
论国际人道主义法在世纪之交的发展
国际人道主义法适用范围问题探讨
论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区分原则”
武装冲突中对平民的保护
成就与挑战: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平民居民的保护
战时保护平民的国际规则
海战法对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格林伍德《国际人道法(战争法)》报告述评
论国际人道主义法在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适用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与国际人道主义法
联合国人道主义法小组委员会
用国际人道主义法武装部队
中国军队与国际人道主义法
国际人道主义法及其违反之罪行的国际惩治措施
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达斯科塔迪奇案”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国际刑事法院的作证问题
从科索沃和车臣战争看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人道主义法的适用
附录
一(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
二(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
三《联合国秘书长关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公告》(1999年8月)
书摘插图
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概念和法律渊源王可菊
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的有关著述中存在着对其理解不尽一致的现象。与此同时,对国际人道主义法渊源的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差
异。因而,为正确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法,对它的概念和法律渊源做一些探讨,将有所裨益。
一
1859年瑞士人亨利杜南(Henry Dunant,1828~1910)目睹战场(法、意对奥战争)上伤员惨状后,于l862年发表了著名的《索尔弗利诺的回忆》(Souvenir de Solferino)。书中他建议成立在武装冲突时期救助受伤士兵的组织,同时签订一项救助武装冲突中伤病员的国际协议。1863年亨利杜南和日内瓦另外四名市民一起创立了救助受伤士兵的国际委员会,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的前身,该委员会起草了1864年的日内瓦公约。此后该组织一直致力于减轻战时及平时受难者的痛苦,并不断促进人道主义法的发展。例如,1974~1977年外交会议最后通过的两个附加议定书,就是根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起草的文本制定的。现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非政府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在联合国享有第一类的咨商地位。中国已故著名国际法学家李浩培教授认为,由于其在武装冲突中对战俘和平民具有保护国的地位并对国际人道主义法的发展和监督遵行具有特殊的作用,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部分的国际法主体。……虽然该委员会在瑞士民法上只是一个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