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

分類: 图书,美食,饮食文化,
作者: 徐大晨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 293000版次: 1页数: 263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64917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在成语中找到印迹。
【茹毛饮血】“昔者……术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茹毛饮血”反映的正是人类还不会使用火时的饮食状况,发展至今,这条成语仍用来称谓蒙昧野蛮的牛活状态。
【不食人间烟火】而当我们的祖先掌握了火以后,“烟火食”立时进入汉语。“不食人间烟火”本指那些被称为“不食火者”的“夷”、“蛮”等落后民族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这条成语却与道家神仙联系起柬,形容情趣高雅的人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方式。
【烹龙炮凤】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烹饪方法更加多样,菜肴更加美味。
唐朝李贺的“烹龙炮凤玉脂泣”,正是极言珍稀名贵美味菜肴的诗句,“烹龙炮凤”从此留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成龙配套】明清时代,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高度成熟,各种“全席” 脱颖而出,全羊席、全牛席、全鱼席、仝鸭席等,多达几十种。筵宴的设置讲究套路,诸如“四盘六碗”、“三蒸九扪”之类,洒品冷碟、热炒大菜、饭点茶果具备。清末民初,没落的八旗子弟,穷困潦倒,吃窝窝头尚且难乎为继,请客时却仍讲究几个盘子几个碗,成语“战龙配套”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
徐大晨,资深编辑,1995年毕业于旨都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初,徐大晨生于北京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家庭。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作者对艺文传媒行业的喜爱与敏感,大学尚未毕业之时就初露头角,担任了《中国策划大百科》的编委,并担纲《中国策划大百科大众传媒策划篇》主笔;10余年的职场生涯中,先后在《中国广播影视报》、《卫视周刊》、《生活月刊》等多家传媒任主编、首席编辑,并曾为《新华社图片周刊》、《青年时讯》、《金融时报》、《文明》、《平安》等刊物撰稿。
目录
总论引食文化与成语
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生食到熟食
1.蒙昧时期的自然饮食状态
2.火的使用
二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炊具与餐具
1.炊具
2.餐具
3.厨用器具
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丰富的食物原料
1.粮食类
2.肉类
3.蔬菜类
4.果品类
5.蛋类
6.调味品
四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丰富的食物原料
1.面食
2.粥饭
3.菜肴
五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筵宴
六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饮食卫生
七 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名人与饮食
八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闭(she)黎饭后钟——宗教与饮食
1.佛教
2.道教
3.伊斯兰教
4.基督教
九 世间万事不挂口,齿颊尽日留甘香——茶
索引
书摘插图
二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炊具与餐具
“黄帝作釜灶,而民始粥。”①炊具与餐具的出现,是人类熟食的必然产物。在漫长的生食阶段,人类猎取到野禽野兽或采集到野瓜野果以后,都是直接用手抓着吃,无所谓炊具,也无所谓餐具。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为避免被灼热的食物烫伤手指,最初是利用树枝、木棒等从火里拨取食物,用植物的果壳、动物的头盖骨等盛放食物,用简单打制过的石块、石片切割食物。经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年的发展,人类开始烧制出各种陶制的炊具和餐具。
炊具与餐具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不断演变、日趋完善的。陶制的炊具与餐具,使人类能够以沸水、蒸汽为传导热的介质,对食物原料进行加工,从单一的烧烤发展到煮、蒸、炖、焖,食品的种类多样化了,饮食风貌也变得文明、卫生起来。随着冶铜、炼铁、制瓷等工艺技术的出现,各种金属的炊具与餐具出现了,瓷制的饮食器皿也出现了。
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炊具与餐具产生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富贵人家用黄金、白银、玉石、象牙、犀角等珍贵材料制作的精美饮食器皿;一方面,是平民百姓使用的粗笨的瓦盆和铁锅。这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