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美:书法文化与成语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 篆刻,理论,
作者: 朱瑞玟 著
出 版 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1字数: 325000版次: 1页数: 291印刷时间: 2006/1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64919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当初,仓颉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一下看龟背的花纹与飞鸟的姿态,广泛地采集各种事物的美,创造了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审美的产物,书法艺术也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是审美的产物。
本书沿着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线索,分为十五个部分,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书坛状貌并介绍文房四宝。在对于书法艺术的论说中逐一介绍有关的汉语成语。这样安排,旨在使读者能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有比较系统的概括认识,并通过这一认识加深对于汉语成语与古代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在“认识”、“理解”中得到艺术享受。
内容简介
【博采众美】我们的祖先以汉字的形式美为基础,结合对十自然美、生活美的感悟,创造了具有无限魅力的书法艺术。当初,仓颉“仲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下看龟背的花纹与飞鸟的姿态,广泛地采集各种事物的美,创造了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审美的产物;书法艺术也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是审美的产物。
【横平竖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之始。古人先把义字写在龟甲、兽骨上面,然后冉用刀按照写好的笔画刻出来:把写在龟甲、兽骨上向的笔画分为横竖两类,先将昕有的竖画刻完,然后把甲片或骨片旋转90度,还没有刻的横画变成了竖画,再把这批竖画刻出来。由于这样的契刻程序,甲骨文就有了“横平竖直”的特点,汉字也由此开始形成了方块字。
【临池学书】汉代的张芝,是草书大家。他的成就,主要来自勤学苦练。史料中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记载。——“临池”,是张芝家附近的一个爪池子。张芝每次练字后,到临池中洗笔砚,天长日久,临池的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中山毛颖】战国时代写字用的毛笔,笔头的毛少,吸不了多少墨,而且缚在木棍一端的笔头容易脱落,用起来很不方便。秦代大将蒙恬,用竹管取代了木棍,把束紧的兔毛纳入笔管,制成了笔头吸墨多而不易脱落的毛笔。唐代韩愈的《毛颖传》,使用拟人手法,称毛笔为“毛颖”,写毛颖年轻时被重用、年老后被疏远的故事。《毛颖传》开篇第一句是:“毛颖者,中山人也。”“中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在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平山一带地方。传说蒙恬就是在这里镇守时对毛笔进行改良的。自此,“中山毛颖”成了毛笔的代称。
作者简介
朱瑞玟,著名学者,主攻成语研究与佛学研究。有《实用写作成语辞典》(意序)、《成语探源辞典》等独具创意的工具书,还有《佛教与成语》、《书法与成语》、《酒文化与成语》等专著,蜚声大陆与台湾,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中外学术界盛赞朱瑞玟的作品“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实用性四者兼备”。
朱瑞玟于1963年入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在北京电信教育培训中心任教,是该中心文史哲教研室主任、职称评审委员。曾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编写《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为北京成人教育学院编写《说明文写作》,并先后兼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青年报》通讯员、《卫视周刊》电视剧评论主笔、《佛教文化》编辑部主任。
目录
一 鸟迹之始,乃书法之宗——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博采众美/ 龟文鸟迹/ 鸾飘凤泊/横平竖直/ 代人捉刀/ 捉刀人/铭肌镂骨/ 铭心刻骨/ 俯仰向背/ 若合符节/ 鸾翔凤翥/ 日销月铄/ 口如悬河/操觚染翰/ 率尔操觚/ 罄竹难书/ 永垂竹帛
二 李斯号为工篆——秦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
自我作古/ 非昔是今/ 树碑立传/ 游鱼得水/ 雕虫小技
三 千古书家一大关键——汉隶,各种书体的基础
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 八字打开/ 蚕头燕尾/ 参差不齐/ 飘飘欲仙/ 惊心动魄/ 骐骥一毛/ 一家眷属/ 若有神助/ 日望不可即
四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酣畅淋漓而法度严谨的汉代草书
急就章/ 急就成章/ 精金美玉/ 中规中矩/ 超前绝后/ 劲骨丰肌/春虹饮涧/ 临池学书/ 挥翰临池/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超俗绝世/ 钻坚仰高/ 妙绝时人
五 遗音余韵,得之于笔墨外也——追求神韵的三国书法
雄逸绝伦/ 龙威虎振/ 剑拔弩张/ 沉着痛快/ 歌声绕梁/ 希世之宝/ 连城之价/ 各不相类/ 一波三折/ 惊蛇入草
六 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时期
(一)王谢家族的书法艺术
咄咄逼A/造微入妙/ 不传之妙/ 烟霏露结/ 凤翥龙蟠/ 龙跳虎卧/ 入木三分/ 登峰造极/ 古今之冠/ 矫若惊龙/ 游云惊龙/ 神采奕奕/ 一概而论/ 写经换鹅/ 精妙入神/ 初写黄庭,恰到好处/ 竹扇求书/ 鸾飞凤舞/ 威风凛凛/ 汗洽股栗/ 动心骇目/ 一字一珠/ 显而易见/ 尽善尽美/ 心慕手追/ 誉过其实/ 一时之冠/ 千古一人/ 百态横生/ 爱不释手/ 龙蛇飞动/青毡旧物/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人琴俱亡/ 王谢子弟/ 王谢风流/ 拳拳之心/ 龙盘虎踞/林下风致/ 天壤王郎/ 大笔如椽/大手笔/ 宛然在目/ 首尾如一
(二)王谢家族之外的晋代书法家
一台二妙/ 细不容发/ 插花美一/ 冰壶秋月/ 铜驼荆棘/ 坦腹东床/ 家鸡野鹜/ 陵谷变迁/ 王佐之才/ 单枪匹马/ 殷浩书空/ 咄咄怪事/ 咄咄书空
七 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绝妙——碑、帖分流的南北朝书法
骨丰肉润/ 鸡不及凤/ 羊真孔草/ 萧行范篆/ 挥毫振纸/ 入室弟子/ 婢作夫人/ 弱柳长松/ 龙飞凤舞/ 适眼合心/ 残璋断块/ 心手相应/ 心手不应/ 春蚓秋蛇/ 芙蓉出水/ 金题玉躞/屋下架屋/ 强弓劲弩/ 筚路蓝缕/ 游鱼戏水/ 外柔内刚
八 荟萃六朝之美……大开唐风——承上启下的隋代书法
应心合手/ 户限为穿/ 铁门限/ 永字八法/ 删繁补缺
九 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人才辈出的唐代书法
(一)初唐时代的书法艺术
仙露明珠/ 循规蹈矩/ 唐临晋帖/ 千金难买亡人笔/ 巧夺天工/ 收视反听/心平气和/ 金刚怒目/ 铁画银钩/ 不择纸笔/ 意在笔先/ 四面八方/ 头重脚轻/ 美女簪花/ 字里行间/ 千里之志/ 凤翥鸾回/ 大家风范/ 为之三叹/ 掉臂独行/ 美璧微瑕/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得意忘言
(二)中唐时代的书法艺术
墨妙纸精/ 交相辉映/ 毫发无遗/ 孤蓬自振/ 天真烂漫/不可端倪/ 落纸云烟/ 千奇百怪/ 天下独步/ 笔走龙蛇/无与伦比/ 笔精墨妙/ 骤雨狂风/ 得其三昧/ 游戏三昧/遗编绝简/ 漫不经心/ 颠张狂素/ 研精覃思/ 颠沛流离/飞鸟出林/ 入石三分/ 飘然自得/ 人物两忘/ 手不停挥/笔扫千军/ 一字千金/ 文身跣足/ 睥睨物表/ 眼高四海/江山不老/ 赞叹不已/ 痴人说梦/ 梦中说梦/ 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自郐不讥/ 寄人篱下/ 如锥画沙/ 力透纸背/抑扬顿挫/ 千变万化/ 心手两忘/ 自成一家/ 一字百金/颜筋柳骨/ 银杯羽化/ 太阿龙泉/ 寝处其中/ 泾渭同流/高瞻远瞩/ 断幅残纸/ 龟龙片甲/ 麟凤一毛/ 一毛片甲/一日之长
(三)晚唐时代的书法艺术
惊魂动魄/ 玄黄牝牡/尺二冤家/纵心所欲/寒酸书生/
十 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尚意”的宋代书法
(一)北宋时代的书法艺术
屈指可数/ 出群拔萃/ 君临天下/ 击节叹赏/ 玉石杂糅/凤毛麟甲/ 希世之珍/ 琴棋书画/ 梅妻鹤子/ 不药而愈/不食而饱/ 跌荡不羁/ 一挥而就/ 不可一世/ 冲口而出/逆风行舟/ 得意忘形/ 断编残简/ 冰清玉润/ 明窗净几/锐不可当/ 残编断简/ 片纸只字/ 无佛处称尊/ 深藏不露/笔冢墨池/ 西子捧心/ 西子之颦/ 不差毫发/ 郁郁葱葱/燕瘦环肥/ 鼎中一脔/ 人所莫及/ 残圭断璧/ 不择笔墨/不计工拙/ 停八当/ 不古不今/ 别出新意/ 违世异俗/高视阔步/ 气宇轩昂/ 两把刷子/ 樯阵马/ 天马行空/脱缰之马/ 追风逐电/ 左右逢源/ 取豪夺/ 惟妙惟肖/独步当世/ 非人不传/ 神会心契/ 得心应手/ 光彩照人/断纸余墨/ 脱颖而出/ 如获至宝/ 冠绝古今/ 超逸绝尘
(二)南宋时代的书法艺术
进退裕如/ 庸庸碌碌/ 笔力扛鼎/ 神入化/ 醉墨淋漓/挥洒自如/ 楚楚可观/ 嘿然无语/ 云烂霞舒/ 斩钉截铁/不足介意/ 归过笔墨/ 片简只字
十一 未尝一日废书——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辽金书法
(一)辽代的书法艺术
功德无量
(二)金代的书法艺术
慷慨大方/ 零珠片玉/ 鬼画符
十二 玩昧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以复古为宗旨的元代书法
人书俱老/ 千古不易/ 波澜老成/ 波澜欠老/ 一语不合/飘飘然/ 飘然而去/ 神龙出海/ 名重一时/ 裸袖揎衣/不吝纸笔/ 书如其人/刻薄寡恩
十三 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名家卓立的明代书法
(一)明代前期的书法家
绵里裹铁/ 风度翩翩/ 不拘一格/ 旗鼓相当/ 一日千里/玉豫金筒
(二)明代中期的书法家
有意无意/ 难之又难// 随人脚踵/ 风流才子/ 得意之作/平平无奇/ 吉光片羽/ 堂堂正正
(三)明代晚期的书法家
小巫见大巫/ 断楮残煤/ 声价百倍/ 断墨残楮/ 兔起鹘落/龙翔凤翥/ 同年而语
十四 以赵、董意而参以平原气魄——“帖学”与“碑学”交相辉映的清代书法艺术
(一)清代初期的书法艺术
沉雄古逸/ 超然物外/仰天大笑
(二)清代中期的书法艺术
双目失明/ 明月入怀/ 墨迹毫端/ 兼收并蓄/ 千字一律/珠圆玉润/ 衣钵传人/ 学书三要/ 密不透风/ 一笔一画/判若江河/ 循序渐进/ 若无其事/ 直来直去/ 跌宕道丽
(三)清代晚期的书法艺术
天仙化人/ 穿衣吃饭/ 柴米油盐/ 洗尽凡庸// 河伯海若/不衫不履/ 不堪入目/ 鲜得要领
十五 笔砚纸墨为四友——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
文房四宝/ 中山毛颖/ 管城毛颖/管城子/ 中书君/娓娓不倦/ 新陈代谢/ 怀铅提椠/ 一笔不苟/ 大笔一挥/奋笔疾书/ 笔补造化/ 下笔千言/ 下笔不休/ 下笔成章/援笔立成/ 笔翰如流/挥翰成风/ 飞文染翰/ 江郎才尽/五色笔/ 投笔从戎/ 蛮笺象管/后会难期/信笔涂鸦/字若涂鸦/ 东涂西抹/ 搠笔巡街/ 惜墨如金/ 用墨如泼/泼墨如雨/ 墨迹未干/ 胸无点墨/ 骚人墨客/ 金壶墨汁/金壶道人/ 笔酣墨饱/调墨弄笔/ 挥毫泼墨/ 吮毫舐墨/纸短情长/ 斗方名士/ 秀才人情/ 染翰操纸/ 白纸黑字/千里鹅毛/ 磨穿铁砚/ 不即不离/ 咳唾珠玑/ 久假不归/久假当归/ 焚其笔砚
索引
书摘插图
一 鸟迹之始,乃书法之宗——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书法,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主要是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的方法。“古意”,是衡量书法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古意”?就是指先秦书法的艺术性。
“先秦”,指从远古时代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这个时期的文字,无论是“古文”还是“籀(zhou)文”,其实都不过是“以代结绳”的记事符号。“古文”,指最古老的文字,通常指典籍中所说的“蝌蚪文”。“籀文”,指西周后期问世的“大篆”,据说是周宣王时代一位名叫“籀”的太史创制的,所以叫做“籀文”(或“史籀文”、“籀书”、“史书”)。人们常说的“钟鼎文”、“石鼓文”,都是以籀文书写的。既然“古文”与“籀文”都只是记事符号,书写时就没有必要去讲究书法,没有必要去研究怎样执笔、怎样运笔,没有必要去设计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没有必要去考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古人说“字画之工拙,先秦不以为事”,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如此,为什么后世要强调先秦书法的艺术性,以此为衡量书法造诣高低的标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下面这17条成语的剖析来寻找答案。
【博采众美】
与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璀璨的书法艺术来自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我们的祖先以汉字的形式美为基础,结合他们对于自然美、生活美的感悟,创造了具有无限魅力的书法艺术。换句话说:汉字的天生丽质与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共同构筑了辉煌的书法艺术。
那么,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是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相传是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过于简单的原始记事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需要,于是,“书契”——也就是文字,应运而生了。
关于汉字的创造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一个是“伏羲(xi)造字”,一个是“仓颉(jie)造字”。伏羲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史记》与《韩诗外传》等史籍中都说:研制出八卦的伏羲氏,也是文字的创制人。仓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述异记》与《淳化阁帖》等史籍中记载:仓颉与另一个名叫沮(ju)诵的史官一起。“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三字经》、《百家姓》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秦代李斯等人写的《仓颉篇》,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很便于诵读。因此,“仓颉造字”之说比“伏羲造字”之说更为流行。实际上,如同“轩辕氏造车”、“有巢氏造屋”、“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这些说法一样,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仓颉不过是对于前人的创造做了一些总结和提高。当然,他的总结和提高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贡献,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里程碑。
创造文字是为了使用,并不是一种艺术活动。但是,我们的祖先具有很强的审美观点和高度的艺术才能。从“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遗址与“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在陶器上面绘制的图画是很美的,图案、花纹十分精致,飞翔的鸟、击水的鱼、奔跑的鹿更是栩栩如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期,正是汉字产生的时代。具有非凡智慧的中国古人,不仅在制造器皿时充分运用了他们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才能,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也是非常讲究审美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汉字的美,来自古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说:仓颉是“依类象形”而创造文字的。“类”,这里指自然万物。许慎的意思是:仓颉依照自然万物的形象创制了文字。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guan)说得就更具体了: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我国古人为了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运行情况,选取了28组星星作为观测的标志,称之为“二十八宿(xiu)”;“奎星”,就是二十八宿之一。张怀瑾的意思是:“仓颉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下看龟背的花纹与飞鸟的姿态,广泛地采集各种事物的美,把它们综合起来而创造了文字。”因此,汉字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每一个汉字都是审美的产物。
同样,书法艺术也是“博采众美”的结晶,是审美的产物。人之初,“古文”与“籀文”虽然只是记事符号,但是,当我们的祖先在龟甲、兽骨与石头上面刻写文字的时候,在陶器、青铜器上面铸刻文字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能,使文字的书写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艺术性。随着文字的发展和演化,文字的书写越来越讲究,终于成为一项专门的艺术。
作为一条成语,“博采众美”(又作“博采众长”)用来表示广泛地吸取各方面的长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