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事:语言障碍与晚清近代化进程(一)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季压西,陈伟民著
出 版 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字数:版次: 1页数: 41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772916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语言障碍的存在,来华外国人和晚清中国人在突破语言障碍方面所作的各种努力,及其在晚清时期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 为便于讨论并且考虑到篇幅安排,本书分为三编,每编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本编为“中国近代通事”,本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所遭遇的语言障碍及其影响,并对以维持和利用语言障碍为主要内容的清朝闭关政策进行深入讨论。第二部分为本编重点内容,围绕近代中国通事的发展史而展开。
目录
前言
马戛尔尼使华(1792—1793):中英早期交往中的语言障碍
一、汉、英语言交流之始
二、派遣马戛尔尼使团的决定
三、寻找译员的艰难过程
四、来华航行中的汉语学习
五、语言接触中的烦恼
六、天主教传教士:朝廷指定的洋译员
七、信件翻译:拒绝与惧怕
八、谒见:语言障碍带来的喜怒哀乐
九、语言障碍对英国使团的影响
语言障碍与清朝政府的闭关政策
一、洪任辉事件:清朝政府闭关政策的诱因
二、清朝闭关政策:具体条例及其产生过程
三、选择语言障碍作为闭关自守门闩的原因
四、维持和利用语言障碍的具体举措
通事:近代历史舞台上特殊的角色
一、通事:翻译人员的基本称谓
二、明清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三、澳门、广州贸易中的通事
四、条约时期:通事的变化
五、汉奸:中国通事的社会形象与定位
六、通事与鸦片、走私等活动
七、外语能力:通事角色向买办的转移
从鲍鹏到吴健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夷语人才
一、鲍鹏案始末:第一次鸦片战争广州谈判
二、黄仲畲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吴健彰:从广州买办到上海道台
通事:信誉、外语水平及翻译能力
一、中国通事的外语水平
二、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通事
三、涉外案件审理
近代中国Pidgin英语及其影响
一、历史根源
二、从“广东葡语”到“广东英语”
三、中国Pidgin英语的主要特点
四、中国Pidgin英语的学习方法
五、中国Pidgin英语的社会影响
六、近代来华外国人的普遍看法
从林则徐到郭嵩焘:中国近代认识到排除语言障碍重要性的先行者
一、林则徐与外语人才
二、魏源对排除语言障碍重要性的认识
三、郭嵩焘与建立外语学堂之议
四、冯桂芬与建立外语学堂之议
附录:16世纪—17世纪来华外国人与他们的中国通事
一、1521年:葡中首次正式交往中的中国通事
二、1578年:西班牙传教士来华
三、1582年:耶稣会士桑切斯神父的遭遇
四、1636年:英国首次来华通商船队与通事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一、汉、英语言交流之始
上述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解答,因为早有历史学家在多年的研究之后明确地告诉我们:1635年(明崇祯八年),英国船只“伦敦号”(London)凭借当时葡印总督林哈列斯伯爵(Count de Linhares)授予的权利,首次抵达中国澳门。两年后(1637年,明崇祯十年),以威廉科腾(william Courteen)为首的一批英国商人,组成了“科腾商团”(Courteen Association)(或译作“葛廷联合会”),他们从国王查理一世(Charles I)那儿获得特许状,从事当时已负盛名的东印度公司尚未到过的东方各地的贸易。他们请了一位有经验的船长约翰威德尔(John Weddell)替他们服务,因此英国这支船队又称“威德尔船队”。1637年6月27日(明崇祯十年五月初六),他们到达澳门的横琴岛。澳门的葡萄牙当局害怕英国人此来会侵夺他们的利益,同时也害怕会遭到中国官府的责难,迁怒于己,因此说什么也不让英国人登陆,并多方为难,阻止中国人与英国人贸易。经过几天的留难,威德尔决定派遣“安妮号”自行寻找进入广州的路径,然后驾船直抵虎门。8月12日(六月二十二日),在与葡萄牙当局和中国当局发生了一番武装冲突之后,结果,中英双方互作让步:英国获准将来在中国贸易和居住;英国人答应道歉。这是来华的第一艘英国商船,也是英国“对中国直接贸易的第一次努力。在这一次中英交往中,语言接触所产生的障碍由一些葡萄牙人和一名中国通事负责排除。据记载:“那里有几个葡萄牙的黑人逃犯为中国人作翻译”。在英国人去广州谈判通商问题时,“和他们同去的还有一个精通葡萄牙文的翻译,番禺人李叶荣(外国名字为诺莱蒂,Paulo Norette)”。有了这么个确切的日期,似乎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英两国的语言接触自此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