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文三馆”起步:语言障碍与晚清近代化进程(三)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季压西,陈伟民著
出 版 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63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772918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所要探讨的是语言障碍的存在,来华外国人和晚清中国人在突破语言障碍方面所作的各种努力,及其在晚清时期近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 为便于讨论并且考虑到篇幅安排,本书分为三编,每编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本编为“从同文三馆起步”。本编以“同文三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东同文馆)的设立为起始,探讨晚清各个领域中排除语言障碍的努力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季压西,男,汉族,1958年1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76年底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现为炮兵学院南京分院外国军事留学生培训系翻译室教授、军事专业硕士生导师。
目录
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破除语言障碍第一步努力
一、历史背景
二、同文馆前明清外语学习机构
三、同文馆:英语优先的策略
四、生源困难
五、师资危机
六、总理衙门:同文馆的“孵化器”
七、扩招带来的危机
八、丁韪良、赫德与同文馆
九、课程及外语教学
十、编制机制沿革
十一、外交翻译的实践活动
十二、京师同文馆的功过是非
十三、译学馆:京师同文馆的结局和延续
上海广方言馆及洋务运动中的其他外语学堂
一、上海同文馆
二、广州同文馆
三、台湾西学馆
四、湖北自强学堂
非外语专业的洋务学堂的外语教学
一、福州船政学堂
二、其他洋务学堂
晚清英语学习热
一、英语学习热形成的背景
二、外语教学:社会办学的努力
三、外语工具书与教材的编纂与出版
近代香港学校与外语人才的培养
一、早期教育状况(1840—1860)
二、教育革新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外语教育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会学校与英语教育
一、早期教会学校
二、早期教会学校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英语教学之争
四、教会学校的特色:注重英语
五、女性教育中的外语内容
六、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管窥
七、教会外语教育与中国近代人才培养
外语学习:皇上臣子朝廷内外
一、曾纪泽:自学英语的道路
二、李经方:官宦子弟家教式英语学习
三、官绅自筹设立学堂学习英语
四、皇宫里的英语热
清末新学制:外语教育的普及化
一、清末学制改革
二、外语课程的设置
三、小学堂:禁设外语课程
四、中学堂中的外语课程
五、高等学堂中的外语课程
六、大学堂中的外语课程
七、实业学堂中的外语课程
八、师范学堂的外语课程
九、清末外语专业学校
十、新学制改革外语教学的实际状况
十一、普及外语引发的争议
十二、直隶全省中学例会:外语教学引发的大讨论
参考文献
译名汉英对照表
后记
书摘插图
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破除语言障碍第一步努力
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是以两件事作为起始点的:一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二是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这两件大事都与当时的外交形势密切相关。不排除语言障碍,清政府就无法应对新的外交格局,也无法开始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因此成立外语学习机构便成了洋务运动的第一要务。
同文馆的成立不仅仅是洋务运动开端的重要标志,而且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中国近代教育史、晚清近代化进程等方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国近代官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所培养的人才在清末民初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同文馆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样也可以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进程中所遭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因此,研究京师同文馆的沿革史,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晚清近代化进程与语言障碍之间的关系。
同文馆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同时,它的运作机制以及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同文馆是在不断调整、整顿中发展前进的,它的作用也时强时弱。如何客观评价同文馆的历史地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研究同文馆的历史,最大的困难仍然是资料的匮乏。除了丁韪良、齐如山等人篇幅有限的回忆录,以及保存下来的几份同文馆题名录和总理衙门一些奏折外,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以依据。不过,相对于广州同文馆、台湾西学馆等,同文馆还算是幸运的,前者保存下来的资料更是少得可怜。本书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料,努力地从清政府排除语言障碍所作出的努力方面进一步研究同文馆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