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戴庆厦 主编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33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005637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阿昌语陇川方言使用情况、阿昌语梁河方言使用情况、阿昌语西方言使用情况、阿昌族稳定使用阿昌语的条件和因素、阿昌族的语言转用、汉语对阿昌语的影响等。
内容简介
阿昌族是分布在我国云南边疆、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使用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的一种语言。阿昌语内部分为三个方言,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像阿昌族这样一个人口少、方言差别又大的少数民族,在与人口多的汉族、傣族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在多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环境下,其语言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特点?其语言使用的现状又是如何?怎样对其语言功能作出科学的判断和估量?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阿昌语的使用现状有哪些变化?其功能和语言结构的演变存在哪些特点?对其演变的走向如何预测?语言规划中应当怎样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 这些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阿昌族的地理人文情况
第二节 阿昌语的基本特点及使用情况
第二章 阿昌语陇川方言使用情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第二节 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户撒乡访谈录
第三章 阿昌语梁河方言使用情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第二节 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梁河县访谈录
第四章 阿昌语潞西方言使用情况
第一节 社会概况
第二节 语言使用情况
第三节 高埂田村访谈录
第五章 阿昌族稳定使用阿昌语的条件和因素
第一节 小片聚居是阿昌语稳定使用的客观条件
第二节 开放的语言观念有利于阿昌语的稳定使用
第三节 语言兼用有利于阿昌语保存
第四节 民族自信心的提高有助于阿昌语保存
第六章 阿昌族的语言转用
第一节 阿昌族语言转用的类型
第二节 阿昌族语言转用的原因
第三节 阿昌族语言转用的启示
第七章 汉语对阿昌语的影响
第一节 汉语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汉语影响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汉语影响的主要作用
第八章 结语
附录
一 阿昌语语音系统
二 阿昌语词汇
三 阿昌语基本句型
四 田野调查工作日志
五 照片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阿昌族的地理人文情况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边疆的少数民族,为全国七种“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和陇川、梁河、盈江等县,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阿昌族人口有31800余人。在缅甸,阿昌族被称为“迈达”族,人口约有四万多人,集中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陇川县的户撒乡与梁河县的曩宋乡、九保乡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三个阿昌族自治乡,也是国内阿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阿昌族居住的地区是澜沧江与怒江两大水系相互切割交错而成的冲击地带,属于滇西高山峡谷区,海拔1000--2000米,地势北高南低,山势起伏陡峻。境内河流纵横,除大盈江、陇川江等较大河流外,还有曩滚河、曩宋河等支流以及无数山涧小溪。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8℃左右。温暖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茂盛的森林,加上平坦的坝区,都为阿昌族的生存繁衍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昌族多在半山半坝区建村设寨。阿昌族寨子一般是由几十或上百户人家聚居而成。村寨距离远近不等,多有石头路或土路相连,村民、车辆往来不甚便利。阿昌族的住房与汉族无太大区别,一般都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左右两边用于住宿,中间为堂屋,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厢房楼上用于堆放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楼下一般用来关鸡拴牛。
阿昌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较适宜水稻的种植,水稻是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在长期耕作实践中,阿昌族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培育出多种水稻优良品种,比如,云龙县阿昌族优质稻种“红米枣”,梁河县阿昌族的“毫公安”,都享誉海内外。除了水稻以外,阿昌族地区还广泛种植玉米、小麦、大豆、薏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烟草、花生、油菜、棉花、油茶、甘蔗、核桃、板栗等经济作物。其中,油菜、甘蔗、油茶等因产量大、市场销路广,已成为该地区的支柱型经济作物。户撒坝区阿昌族栽培的“户撒烟”,不仅闻名滇西,而且深受缅甸、印度等邻邦边民的喜爱。阿昌族的手工业比较发达。陇川阿昌族生产的犁、锄、刀,在德宏享有盛誉,尤其是“户撒刀”,美观、锋利、耐用,既是必备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又是收藏佳品,是国内公认的三大民族刀具之一。梁河阿昌族的纯手工织锦,图案精美,色泽艳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曾参加过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受到广泛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