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郑若玲 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1字数:版次: 1页数: 35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23597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是考试的故乡。漫长的考试历史形成了中国人血脉中的“考试基因”,中国至今仍是一个十分倚重考试的国度。考试最大的好处在于客观公正,使人能“反求诸己”。追求公平公正也是社会选择考试以及考试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一个公正有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考试社会。如何实现考试与社会之良性互动,是一个意义恢宏、牵涉广泛的重要课题。本书以中国古今两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科学与高考为研究对象,就考试与社会之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精当的实证调查。特别是对科学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所作的大样本调查与分析,是对“科举学”研究的重要学术贡献。
作者简介
郑若玲(1970-),女,江西修水人,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考试制度研究。1987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系,1991年分配到江西九江师专任教,1993年、2001年分别考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 996年硕士毕业后留所任教至今,2002年晋升副教授,同年担任硕士生导师,并兼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2006年赴美国圣母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访学一年。已出版《中国考试发展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等合著3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等论文60余篇。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考试历程述论
第一节 先秦的考试
第二节 察举制的演进
第三节 科举制的盛衰
第四节 考试流变
第二章 考试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
第二节 文化功能
第三节 政治功能
第四节 经济功能
第三章 科举:古代中国之社会重心
第一节 科举对制度文明的贡献
第二节 科举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科举终结——不易评断的历史事件
第四章 科举与社会流动——基于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
第一节 已有研究综论
第二节 《清代朱卷集成》之研究
第三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高考:现代中国社会矛盾之聚焦
第一节 高考制度的建立——现代教育考试之创举
第二节 高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第三节 高考改革的理想与现实
第四节 高考改革的“两难”——以录取制度为例
第五节 高考与社会流动——以厦门大学为个案
第六章 “举国大考”的命运走向
第一节 高考的统独存废之争
第二节 矛盾聚焦的背后:高考是否“替人受过”
第三节 “中庸之道”: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结语:高考何去何从
第七章 基于公平的考试社会
第一节 何谓公平
第二节 公平、考试与平等
第三节 公平——考试变革的主旋律
第四节 考试社会:当考试成为一种“基因”
余论 考试的自我回归——兼对本研究之检讨
参考文献
后记 学问与人生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考试历程述论
考试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考试源于中国。据《大英百科全书》所载:“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为中国所采用之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其定期所举行之考试(公元前220年)。”考试史学家邓嗣禹认为,大英百科全书这种说法是根据中国的典籍,而这些典籍都是公元前四百年或三百年所撰成,他认为:“可以断言,中国在世界上为采行公开考试最早之国家。”①因此,本章所述论之考试历程乃中国之考试历史。
关于中国考试历史阶段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且非本书的研究重点,本章无意对此作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探究,仅将考试历史大致分期为先秦、察举、科举以及科举后四个阶段②。总体上看,在西周时期,考试的制度化已初露端倪。汉代采用笔试后,考试跃上了制度化发展的新台阶。隋朝至清末,考试经历了一段相当特殊的历史——科举时期。科举在把考试制度建设推上更高拿阶的同时,也极大地局限了考试功能的拓展。科举废止后,考试遂逐渐呈多样化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