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阅读第一辑:博爱博雅(美文)
分類: 图书,中小学教辅,拓展读物,
作者: 孙芳铭主编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17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505368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阅读中成长,首先是寻找阅读对象。寻找阅读对象,其实就是寻找自己。要相信,在茫茫的书海中,肯定有适合自己的需要、与自己的生命素质发展有着亲密的对应关系的书籍。我们要凭着发展自己的强烈愿望,去找到这样的书籍,并且孜孜不倦地阅读,有的甚至要精读、反复读。然后由此及彼,扩大成果。完全脱离个人成长需求和心理热望去任意冲撞,或者整天泡在考试资料性质的书中,读书就会因为失去对自身生命的濡染而变得毫无乐趣可言。
在阅读中成长,就是在阅读中塑造自己。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总是按照自己、家长或社会的愿望在塑造自己。现在不少青少年朋友热衷于“休闲文化”“娱乐文化”,在声、光、影的强刺激中消耗青春,这其实就是接受这种“文化”的塑造,使自己变得浅薄、浮躁、轻狂乃至迷茫。这样的事例仅媒体披露的就不少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我们应该乐于接受优秀书籍、高雅文化的塑造,从这些书籍里汲取思想、智慧,接受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做交际的能力。为了塑造好自己,我们总应该阅读那些高于自己而不是低于自己的东西,使阅读的过程成为一种既亲切又要花费一定的脑力的进取性活动的过程。这样,阅读的过程才能成为引导我们健康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生命素质、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提升,而不至于“原地踏步”。
在阅读中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读完一本书或者一套书,就像登上一座山峰,它的意义还在于发现更高的山峰,并引起继续攀登的兴趣和热情。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青少年朋友也在成长,因此我们要不断推进阅读的速度和广度,适时地转换阅读的对象,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我们编写的这一套《成长阅读》,就是要为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成长助一臂之力。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对青少年朋友的成长极为关注,对本套书编写的指导思想给予充分肯定,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以表达他积极支持的态度。我们衷心地感谢贾平凹先生的支持。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眼光的限制,这套书中缺点甚至谬误在所难免。衷心希望使用本书的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以便在修订和继续编写的过程中吸纳。如果我们这套书能使朋友们“发现更高的山峰,并引起继续攀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将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作者简介
孙芳铭,南京市第一中学首席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名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及研究。在现代文阅读和语言应用教学方面的成就影响较大。多次应邀至全国各地讲学或交流。编著甚丰。所编香港《中国文学》课本被香港教育署教材审定为甲等A级教材。先后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现为江苏省写作学会、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母亲柔似水
1.母亲灯/周海亮
2.衣角的硬币/宋歌
3.花边饺子里的母爱/肖复兴
4.母亲的礼物/月轻寒
5.身后的眼睛/曾平
6.爱的守候/方冠晴
7.你也有今天/涂碌
8.留碗母亲洗/单国友
9.妈妈的坟墓/[韩]金河文 苏茉译
父亲重如山
10.父爱在我的名字里/金翔
11.父爱昼夜无眠/尤天晨
12.父亲是一堵墙/任羽中
13.骑着单车的父亲/俞晴
14.这就是底价/达克史翠克文 高明译
15.长大以后才明白/杨启苑
16.父亲/[日]芥川龙之介
17.父亲的拐杖/骆明
18.最后的麦穗/刘志坚
亲情甜如蜜
19.我喜欢咱们一起过/孙红岩
20.守一个人,守一个家/刘墉
21.人间的最爱/姜夔
22.当爱已成习惯/刘认军
23.世间最美的音乐/周海亮
24.我把妈妈当孩子/铃带玉
25.每月第一个礼拜五/迪兹文李孟译
26.为母亲多吃一碗饭/田野
27.父母创造的奇迹/黄鸣
友情浓似酒
28.爱,澄澈如水/马德
29.把朋友当作一个朋友/[美]安妮麦克科蒂
30.难忘的亲情/黄东成
31.爱无语/依雁
32.加长的公园椅子/菲亚特
33.我与两个责任编辑/二月河
34.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乔叶
35.纽约“大审”/[德]海因茨利普曼
36.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祝洪林
师生如手足
37.忆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冰心
38。我的启蒙老师/张洪雷
39.离失败者50米远/彭亮
40.高低路面/包利民
41.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刘继荣
42。非洲的甘霖/张丽钧
43.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毕淑敏
44.大师上课的开场白/陈鲁民
乡情美如诗
45.老家/孙犁
46.金色的“回”字/孙友田
47.口音/丁立梅
48;竹叶茶/李汉荣
49.从故乡出发的雪/朱成玉
……
万物是我友
心境宽似海
微笑是修养
上帝也爱我
书摘插图
1.母亲灯
第一次进城,母亲去送他。通往城里的过路车每天只有一班,他和母亲在路边等了很久。母亲一直替他扛着那个大大的背包,她把背包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再从左肩换到右肩。他对母亲说,把背包放下来歇一歇吧。母亲摇摇头说,我背着就行了。刚下过雨,路还没有干透,他知道母亲怕弄脏了他的背包。背包虽然廉价,却是新买来的。母亲想让他干干净净地进城,母亲不想让她的儿子被城里人嘲笑。
车很久不来,疲惫的母亲将背包抱到胸前。背包敞开一条缝隙,里面竟然露出一个小小的纸灯笼。那是家里唯一的灯笼,是晚上走夜路时用的。他问母亲,你把灯笼塞进背包里干什么?母亲说万一你在城里走夜路,这灯笼就用得上了。他说不是跟你说过吗,城里的街道,有路灯。母亲说我知道城里的街道有路灯,可是万一赶上停电呢?咱们村里也有电灯,还不是一两天就停一次电。母亲用村里的逻辑来分析城里的景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说服母亲。他想他只能带上这个灯笼,然后在到达城里以后,把它当成一件装饰品挂在床头。车来了,他从母亲手里接过背包,挤上了车。背包里有一个他注定不会用上的灯笼,那是母亲的灯。
他很快在城里扎下了根,又买了很宽敞的房子。几年后他走在街上,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曾经是个乡下人。他接来了母亲,教母亲用燃气灶,教母亲开关电视机,教母亲去超市买东西,教母亲认识马路上的红绿灯……母亲当然很不习惯。母亲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去用燃气灶,不去动电视机,只去农贸市场买菜,尽量少出门,尽量少经过红绿灯……那个灯笼挂在书房的一角,灯笼里有一根从未点着过的蜡烛。灯笼土气并且陈旧,与那个书房的整体格调极不协调。
他常常嘲笑母亲的迂。在夜里,他和母亲站在窗前,看城市的夜景。他问母亲,你来到城里这些日子,见过停电吗?母亲笑一笑。他说,城里根本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甚至夜里因为有灯光,反而比白天还亮,还繁华。再说,即使真碰上停电,这么平坦的马路,又能有什么事呢?母亲再笑一笑。他想,母亲的微笑等同于默认了自己毫无根据的多虑。
几天后的晚上,他接到一个电话,是公司突然接到一笔业务,他需要马上去公司一趟。他匆匆整理一下公文包,从鞋柜里取出自己的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