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似到同一——犯罪侦查研究
分類: 图书,法律,司法制度/司法技术,
作者: 何家弘 著
出 版 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49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30370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相似不等于同一,但是相似却可以通向同一。无论从整个犯罪侦查科学来说还是从具体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来说,我们的努力方向都应该是从相似走向同一。本书对犯罪侦查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历史沿革、同一认定和专题研究三篇。
作者简介
何家弘,男,满族,1953年生于北京。“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在“北大荒”当过八年“知青”,返回北京后当过两年建筑工人,考入大学后连续攻读法律七年,于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此后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于199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SJD)学位;曾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做客座教授,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讲授“刑事证据法”,并访问过近二十个国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挂职)。199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被国家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犯罪悬疑小说”五部,并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出版;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主编《法学家茶座》,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12)担任“周末论法”节目的特邀主持人。
目录
犯罪侦查的奥秘——从格罗斯到福尔摩斯(代序)
第一篇 历史沿革
一/审讯问案方法的嬗变
二/勘验鉴定技术的发展
三/情报收集手段的演进
四/人身识别途径的拓宽
五/犯罪侦查制度的沿革
第二篇 同一认定
六/同一认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七/同一认定的概念
八/同一认定的种类
九/种类认定及其与同一认定的关系
十/同一认定的科学基础
十一/同一认定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十二/同一认定的原则
十三/同一认定的一般方法
十四/同一认定的基本步骤
十五/同一认定结论的审查评断
第三篇 专题研究
十六/中国侦查学二十年理论发展要览
十七/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
十八/侦查方法论之我见
十九/侦查思维研究
二十/现场勘查概念评析
二十一/谁是现场勘查的主体
二十二/诱惑侦查漫谈
二十三/犯罪人个性心理特征研究
二十四/测谎结论研究
二十五/司法鉴定制度比较研究
二十六/中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向何处去
二十七/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
二十八/论秘密侦查的法治化
二十九/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
三十/与时与世俱进,实现侦查“四化”
书摘插图
第一篇 历史沿革
一/审讯问案方法的嬗变
一、刑讯逼供法的兴衰
人类社会早期的犯罪侦查活动是与审判活动合为一体的,因为查明案情就是审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那一时期,由于社会人口少,人们生活的地域范围也比较小,而且发案形式多表现为双方争讼,所以办案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查缉罪犯,而是查明原告的控诉与被告的辩解孰真孰假。
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若产生了纠纷,便去请氏族首领进行裁决,而氏族首领便让双方陈述各自的理由,这大概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审讯问案。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案情的认定都主要依赖于“神明”的裁决,问案者实际上只是消极的仲裁人或形式上的主持人,他们一般都不会主动地去审讯问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案件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而神的威慑力量又越来越小,所以裁判者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并终于成了名符其实的问案人。于是,审讯问案便成了查明案情的主要方法。
审讯问案,总是以获取被告人的口供为主要目的。人们认为,被告人对案情真相最为了解,所以其供词最为可靠,是“证据之王”。我国古代就有“断罪必取输服供词”和“无供不录案”的诉讼原则。欧洲国家在用纠问式诉讼代替了控诉式诉讼之后,因仲裁人已转变为纠问人,所以也把被告人的口供视为定案的主要依据。
例如,法兰克王国和俄国的法典中都曾明确规定被告人的口供是最可靠且最重要的证据。
审判者对被告人口供的青睐,导致了人们对审讯方法的重视。由于被告人往往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有罪,所以审问者就发明了各种刑讯逼供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