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立增讲语文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尤立增著
出 版 社: 语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1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184961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名师讲语文》丛书
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
于漪先生领衔主编,顾黄初先生欣然作序。
新课改以来第一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
活跃在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内容简介
我国历来重视师道的传承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短短五个字,道尽了师徒关系的全部奥秘:要被承认是“名师”,必须要有实绩。必须要能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徒”来;“名师”与“高徒”之间,前传后承,关键在一个“出”字,怎样才能“出”,怎样便不能“出”,现代教学法的精髓就在于努力探求这“出”的规律和“出”的艺术。
说到“传承”,还有个方式和渠道的问题。先秦时代,万世师表的孔子,留下了一部《论语》。世上有“课堂实录”,在中国,最早恐怕就是这部《论语》了。到20世纪,这种教学实录也还流行并有所发展。如梁启超20年代在东南大学作长篇讲演,其讲义经听讲人记录后成为了他唯一的一篇论述中学以上语文教学问题的重要论文:《论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后来,夏丐尊、叶圣陶曾经应邀到上海广播电台就阅读和写作问题作几次广播讲座,讲稿后经整理便成了他们合著的《阅读与写作》。这是现代传媒第一次成了传播语文教学经验的渠道,这也是现代版的“名师讲语文”之一例,那已经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了。
本书是新课改以来第一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名师讲语文》丛书之《尤立增讲语文》,是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于漪先生领衔主编,顾黄初先生欣然作序。活跃在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尤立增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作者简介
尤立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先后有近百篇论文发表或获国家级、省级奖励,主编《河北省普通高中会考说明语文》《学海方舟》《紫塞雁翔》《小文章大智慧》《写作集训专列》等教学用书十余部,参与编写40余部。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四项。多次在省内外进行公开课教学或作学术报告。事迹曾被多家媒体报道,2004年入选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目录
我的语文人生
我的理想
化不开的师恩
从参赛选手到大赛评委
一次有益的尝试
书香心香
朗诵,用声音诠释生命
我的文学梦
铸魂与雕龙
我的语文理念
“转化教学论”内涵阐释及实践
讲究教学策略探究教学模式——转化教学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转化教学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将对联教学引入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及实践
以“课前五分钟演讲”为突破口提高听说能力——转化教学论在听说教学中的实践
人文性:回归精神的内核
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
探究阅读本质遵循阅读规律
捕捉理性的灵光——如何欣赏社会科学类文章
丰富 拓展 延伸——如何用好《语文读本》
板书:有痕与无痕之间
创新,作文才有生命力
用思考沟通生活与作文
记叙文写作应抓住“动情点”
个性化写作与个性化语言
我的语文实践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错误》课堂实录
《虞美人》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项链》课堂实录
《师说》课堂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
“想象作文指导”课堂实录
我的教学语录
我的教学语录
书摘插图
我的语文人生
我的理想
一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拿了一个装帧十分漂亮的通讯录,让我给写几句话,要留作纪念,我当然不能拂了学生的心意。我虽曾多次给学生写过鼓励性的话,但这次我迟疑了,因为留言者要填写“我的理想”一项内容,思忖半天不知如何下笔。是啊,人到中年,我还有理想吗?我的理想是什么呢?事业更上一层楼?美满的家庭生活?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父母身体健康?这些似乎都是理想,但又总感觉欠缺点什么。
40年前,我出生在渤海岸边的一个小村。借用我的弟子一首诗里的语言:“一个红皮鸡蛋,剥开了小村的黎明,也剥开了我的童年。”到河边捞虾,去田里挖野菜,捡废铜烂铁换几本小人书,童年的生活艰辛而快乐。那时的理想似乎是能够吃上白面馒头,过节时能吃上一碗炖肉,能够早点挣工分贴补家用。于是,早晨五点钟就起床,先给家里拾一筐柴禾,就着咸菜疙瘩吃一个在灶塘里烤热的玉米面饼子,喝一碗粥,骑上一辆加重的车子去学校。放学后,去生产队干点零活,干上两个小时,挣上两分工(折合人民币8分钱,能买一个鸡蛋或四盒“泊头火柴”)。晚上走十几里路到邻村看《地道战》《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点着自己用墨水瓶改成的小油灯在妈妈的纺车声中读《小英雄雨来》《红岩》《金光大道》——直到现在,夜深人静读书时,耳旁总回响着纺车的嗡嗡声。记得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再过上五年,你就成壮劳力了,就能挣十分工了,咱家里就不缺粮了。”日子清贫而充实,理想是朦胧的,也在贫困中孕育。捡破烂换回的小人书,在小油灯下读的那些书,成了我文学的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