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文化建构论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总论,
作者: 郭俊立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46000版次: 1页数: 194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3021532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首先从SSK学术理论演化的角度对相关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试图指明一种新的审视科学的视角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尝试说明科学的“文化建构论”超越早期SSK关于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的理论路径,并试图从典型的代表人物的论述中提升“科学的文化建构论”的概念框架和主要观点。最后,立足于新的“科学的文化建构论”立场,试图对科学合理性、不可通约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等传统科学哲学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
内容简介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爱丁堡学派借助单一的社会利益因素所构造的科学说明模式,受到了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和外部的多种批判。这些批判导致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进路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模式,即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knowledgt)的研究转向对“作为实践的科学”(science as practice)的研究,从关注知识生产的结果及作为成品的科学理论转向关注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本书认为,“实践转向”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有一种新的认识论蕴涵,即“科学的文化建构论”,它超越了早期“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主张的极端性和偏颇性,将科学知识社会学带出了发展的困境。
本书适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本科生、研究生及哲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作为实践的科学”与科学的文化建构
第一节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案
第一章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SSK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斯诺的“两种文化”之争
二、“小科学”到“大科学”
第二节 SSK产生的社会学背景
一、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
第三节 SSK产生的哲学背景
一、库恩思想的影响
二、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
第四节 后现代话语的影响
第二章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学派
第一节 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一、“强纲领”的四原则
二、“强纲领”的自然主义和经验性特征
三、“强纲领”的因果关系模型
四、“强纲领”与传统认识论的冲突和一致
第二节 爱丁堡学派的“利益理论”
第三节 爱丁堡学派的“有限论”
第四节 爱丁堡学派的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
一、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二、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三、科学知识的集体建构
四、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合法性辩护
第五节 爱丁堡学派的认识论特征
一、合理性规范的社会历史性
二、认知规范的社会建构
第六节 对爱丁堡学派认识论的反思和批判
一、爱丁堡学派的理论贡献
二、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困境
第三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实践转向
第一节 “强纲领”的社会实在论
第二节 柯林斯的科学争论研究
一、科学争论的三个阶段
二、重复实验的问题
三、三个案例研究
四、实验者的回归
五、核心群结束科学争论
六、科学争论研究开启实践转向
第三节 拉图尔的转向
一、两种对称性原则的分歧
二、找回失去的自然
第四节 林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解读
第五节 对库恩思想的激进解读
一、科学的历史整体性
二、科学教育与无历史的科学
三、专业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活动的非历史感
四、范式转换源于范式的矛盾蕴涵
五、对库恩思想的激进社会学解读
第六节 爱丁堡学派之后SSK的理论图谱
第四章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第一节 实验室生活:构造自然
一、科学是行动着的两面神
二、实验室是文学铭写系统
三、科学事实是操作陈述的结果
四、从陈述到事实的变形
五、操作陈述与实验室的修辞学
六、科学家为何从事铭写实践
第二节 行动者网络:建构自然和社会
一、科学是行动者网络的建造
二、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第三节 自然与社会
一、实验室是型塑社会的力量
二、自然行动者的“代言人”
第四节 异质建构论的哲学意蕴
一、超越抽象认识论,走向科学的人类学考察
二、超越社会建构论,走向异质建构论
三、拒斥主客二分法,回到混沌与权力的本体论哲学
四、坚持知识是权力的产物
五、赋予科学一种政治哲学
六、重写现代性
第五章科学的语境化建构
第一节 作为文化活动的实验室研究
一、客体的重构
二、主体的重构
第二节 建构科学
一、科学事实的建构
二、科学论文的建构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语境性
一、科学成果的索引性
二、资源关系维持的超科学领域
三、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建构
第四节 地方性知识的辩护
一、科学知识的标准化
二、实践合理性
第六章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第一节 科学是“实践的冲撞”
一、科学的冲撞本体论思想
二、“强纲领”的半操作特征
三、“ANT”转向对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四、科学实践中物质力量的突现
五、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第二节 操作语言中的实在论问题及其解决
一、表征语言中实在论问题的困境
二、操作语言框架中实在论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世界与我们相互建造
一、操作语言中的真理与实在
二、世界是在经历中给予的
第七章 实践转向的认识论意义分析
第一节 实践科学的特征
一、科学的活动性
二、科学的异质性
三、科学的主体间性
四、科学的语境性
第二节 实践科学的认识论蕴涵
一、科学是一种“认识论的联合”
二、科学是对现时秩序的把握
三、科学是一种叙事重构
第三节 整体主义的认识论
一、理论优位的认识论
二、实践优位的整体主义认识论
三、融合两种科学哲学传统
结语:走向科学的文化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背景
刚刚过去的发生在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是20世纪末期科学怀疑论的激进形式对现代科学得以立足的合理性、客观性、真理性的全盘否定引发的一场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大论战。这场论战,以公开的方式表现出了研究科学的人文学者与从事实际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之间的深层的不信任,也昭示了现代科学的表述危机:现实的科学与言说的标准科学之间的冲突与疏离。
科学究竟是什么?是借助于理性的认识论法则发现真理的过程,还是以认识自然的名义在利益和权力的缠绕中对利益和权力的社会表达?如果科学不是对客观实在的真理性认识,而是社会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化,那么科学文化具有任何其他文化不能替代的固有特性吗?科学文化具有相对于其他文化的至上性特征吗?科学文化在当代,乃至在未来的整个社会中会成为主导文化吗?究竟是谁更有资格说明科学的本质,是“谈论科学”的科学的社会研究学者、还是“做科学”的科学家?上述问题是与现代性反思相伴随的对科学的反思批判中的核心而热点的问题。
在上述科学昌盛的背景下对科学的批判与怀疑,在理论上具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对科学的反思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这种批判与怀疑,挑战的是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的科学文化,质疑的是科学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合法性,瓦解的是以理性、客观性及真理性为核心的标准的科学观。尤其不同于以往的是:这种批判直接从科学本身、从科学内部提取瓦解和挑战科学的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强纲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鲜明地区别于以往对科学进行的理性主义、逻辑主义的哲学研究和规范主义、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研究,倡导一种对科学的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研究,强调要发现真实的科学,并发展成为对科学进行研究的强势话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近30年占据了对科学进行研究的主战场。SSK以其激进的科学社会建构论主张迅速在中西方的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SK的倡导者无疑是20世纪反叛传统的一族。与西方思潮中以考察科学为对象的其他研究纲领不同的显著特征是,他们聚焦于微观的科学知识的产生和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进行社会一文化的经验研究。SSK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们或者热衷于论证科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态一样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或者致力于祛除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实践的无功利性的神话。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不仅触动了科学社会学,而且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也有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