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产业新的空间:科学工业园区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工业经济,
作者: 陈益升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336000版次: 1页数: 405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8262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部研究科学工业园区问题的文集,书中以世界范围科学工业园区发展为背景,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基点,全面地考察了科学工业园区的历史变革、形态特征、系统结构、整体功能、环境条件、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以及未来的发展创新等问题。 本书可供开发区管理者与建设者、科技企业家、高等学校师生、科技产业研究人员,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内容简介
科学工业园区(我国一般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科技园区)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基地,现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本书是—部研究科学工业园区问题的文集。它以世界范围科学工业园区发展为背景,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基点,全面地考察了科学工业园区的历史变革、形态特征、系统结构、整体功能、环境条件、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以及未来的发展创新等问题。全书内容由高技术与社会、世界园区:历史与现状、园区在中国、园区政策与管理、园区协调发展、园区纪事等六个部分组成。
本书可供开发区管理者与建设者、科技企业家、高等学校师生、科技产业研究人员,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问题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陈益升,1966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第二编辑室主任、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科学学研究室主任,中科院信息咨询中心顾问和发展研究部首席专家,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学研究》、《科学学译丛》主编,中国智密区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顾问,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理事、注册咨询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科学学、科学史、“高技术与社会”研究工作。主持完成20多项国家有关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在科学工业园区领域,1984年初作为主要建议者之一率先提出“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发展高技术密集区”,随即相继主持完成多项园区课题研究,为国家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了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主要著作有《科技战略导论》、《决策与科学》、《新兴产业的摇篮》、《中国高技术的今天和明天》、《科学系统论》、《民营科技园区在中国的崛起》、《创新链的启动系统》等:译著有《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等:主编丛书有《科学与社会》、《当代中华科学英才》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各1项,北京市优秀成粜奖1项。
目录
前言
高技术与社会
高技术与社会发展
高技术概念定义的分析
高技术:涵义、管理、体制
高技术R&D管理体制基本概念初探
我国高技术R&D管理体制探索
世界园区:历史与现状
世界高技术园区的历史发展图景
世界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态势与基本经验
国际科学城(园)综述
科学工业园区与高技术产业化
科技园区与数字化
科学园——一个持续的挑战
科技园区:通向未来的前沿领域
园区在中国
科学工业园区在中国
科学一工业综合体的形态发展:中国实例分析
中国sP研究:1984~1994
中国两类开发区:比较研究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国的发展
大学科技园在中国的崛起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民营科技园区在中国
园区政策与管理
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 发展高技术密集区
中关村科学城的政策环境
我国建设高技术开发区的战略思想与发展模式
重视我国民营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高新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国外促进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概览
园区协调发展
我国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科技工业园区非协调发展因素分析
实现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
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的管理研究
制度创新与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
园区纪事(1950-1998)
国外园区纪事
中国园区纪事
书摘插图
高技术与社会发展
当前,以高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和发展,它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理论研究和政府决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组织精干力量不失时机地开展高技术研究,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本文将围绕高技术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从历史、现状和理论研究角度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历史的回顾
1987年12月21日,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了一次纪念45年前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在此开始运行的集会。核反应堆的运行之后,标志着高技术的诞生。我们可以认为,这次集会也是高技术诞生45周年的纪念会。
45年来,高技术领域不断开拓。继1942年12月2日核反应堆的运行之后,1946年2月15日出现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7年制成了半导体晶体管,1951年光纤光学获得重大进展,1955年实现了石墨到金刚石的人工转变,1959年制成了第一块集成电路,1960年诞生了第一台激光器,1971年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基础上制成了第一台微处理器,1973年首次实现了遗传基因的剪接和重组。
1942年以来的45年,是高技术从研究向生产转化、由军用向民用转化的45年。大学里的核反应堆出现3年之后,美国就制成了原子弹;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本土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第二颗和第三颗原子弹分别于同年8月6日和8月9日投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