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
分類: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汤正仁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17845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耗散结构论分析》的最终成果。书中具体包括了:正确处理好市场主导与政府推进之间的关系、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模式比较、西南地区同质或近乎同质的区域合作等内容。
作者简介
汤正仁,男,1958年生,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经济学教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目前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世界银行中国西南扶贫项目科研课题1项,国家行政学院课题1项,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重点科研课题1项。独立和作为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中国生产力学会15年(1981—1995)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独立和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在《农业经济问题》、《经济评论》等学术报刊和论文集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代序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耗散结构论论证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第二章 老问题——区域发展差异
一、我国古代区域开发简要回顾
二、近、现代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
三、新中国区域发展差异的演变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
第三章 新举措——“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由来和发展
一、引言
二、CEPA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由来
三、中央政府的支持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
第四章 新动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层原因分析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背景
二、“大珠三角”区域合作:从远离平衡态到近乎平衡态
三、西南地区同质或近乎同质的区域合作
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和现实动因
第五章 新定位——“泛珠三角”各方比较优势及合作定位
一、9+2东部比较优势及合作定位
二、“泛珠三角”中部比较优势及区域合作定位
三、“泛珠三角”西部经济发展概况和比较优势
四、评价: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合作
第六章 新内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内容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二、要素流动合作
三、市场开发与产业合作
四、区域环境保护合作
五、区域合作内容的耗散结构论分析
第七章 新机制——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
一、区域合作机制概述
二、高效合作机制的基本要求
三、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合作机制
四、基于各方政府推动的合作机制
五、正确处理好市场主导与政府推进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新问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泛珠”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问题
二、关于“泛珠”区域合作中“欠发达”地区“附属化”问题
三、关于“泛珠”区域合作的生态补偿问题
四、“泛珠”框架下的区域合作与区域竞争问题
第九章 新管理——“泛珠三角”合作中的地方政府管理创新
一、合作前的地方政府壁垒
二、“泛珠三角”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模式比较
四、9+2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实践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十章 新统筹——“泛珠三角”合作引发中央政府管理创新
一、“泛珠三角”合作对中央政府管理的新需求
二、“泛珠三角”合作对中央政府管理的新启示
三、中央政府管理创新的新选择
第十一章 新格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中国区域经济新变局
一、“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基本框架
二、“泛珠三角”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长三角”合作的启示
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环渤海”合作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本“导论”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贯穿全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方法论——耗散结构论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证;二是对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概述。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通过“导论”对全书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区域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分工不合理引起的区域间的市场封锁、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日趋严重,不仅欠发达地区怨声载道,发达地区也不满意此种局面,对经济发展全局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由此带来的政治、社会、生态等问题也日渐凸现出来。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政府出台了东部发达省、区、市“对口帮扶”西部地区的统筹发展政策,试图通过这种形式促进西部更快发展,但由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以直接牺牲东部利益为代价帮扶西部,这种对口帮扶无异于杯水车薪,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性意义。于是,从2000年开始,中央政府实施了气壮山河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开发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能源、生态等建设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