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警世格言——明道

分類: 图书,自我实现/励志,名言/警句,
作者: 陶伯华编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120000版次: 1页数: 166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62489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为丛书之《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一)天演之道
天道远,人道迩
道象帝之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万物之主
道无所不在
天行有常
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功成不名有
(二)辨证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无者,道之本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道无常操
天地之道,物盛则衰
成功之道,赢缩为宝
(三)德性之道
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立人之道在仁义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盗亦有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富贵要以道得之
君子学道则务本
邦无道,富且贵矣,耻也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四)理性之道
道,理之者也
“三表”参验之道
正其道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道隐于小成
道体常而尽变
有道之士,必礼必知
(五)诗性之道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大乐与天地同和
古之得道者,所乐非穷达也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六)治国之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仁义乃治国之本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兵道为
道生法
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
(七)治心之道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
上善若水几于道
平常心是道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
(八)治身之道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阴阳者,生杀之本始
养性之道在适度
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书摘插图
天道远,人道迩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左传•昭公十八年》
释义
天道远离人间,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如何能知道呢?
讲
我们小时候就在语文课本上读到“河伯娶妇”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上写道,魏文侯时,派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为官,当地三老勾结巫师敛财,借口河伯娶妇,令乡民每年交钱,还要挑选女童扔进河里,否则要遭水灾。西门豹上任后亲抵河上,对巫妪说,你选的女孩不漂亮,烦向河伯通报,宽限我们几日,以便选更好的献上,然后命士兵把巫妪扔进河里,过了会儿说,怎么这么久没有动静,令其女弟子再去通报,连投三人。过不久又说,女弟子办事不力,请三老亲去,吓得三老屁滚尿流,磕头求饶。以后西门豹即发动民众开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也解决了水灾问题。
西门豹破除巫术迷信的行动,在今天看来很平常,在当时可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
上古时代,巫风炽烈,“天道”神圣,天命规范人事,人要做事都必先祀卜。考古学者发现,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很多地区都发现了卜骨,而且可能出现过专司卜事的巫师。我们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无论是打仗还是出游,大小事情都要占卜通神,祈求上帝的神谕与保佑。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天崩地裂般的大变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现实生活的无常变化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逼迫人们修正传统的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来为自己的行动取得新的理论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