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英〕麦克莱伦著;李智译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6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00922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造成社会分裂、对抗的最后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一解体,人类社会的史前史也就宣告结束了。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社会将随着革命时期的到来而终结;而无产阶级将在革命中崛起,通过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并经过一段专政时期,创立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被誉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它述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俄国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本书根据《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修订后的最新版本(1998年第3版)译出。新版增添了第2版出版后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新的评价。
作者简介
戴维麦克莱伦(DaVidMcLellan),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在欧美有着深刻的学术影响力。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思想导论》、《马克思传》等
目录
导论 马克思的遗产
第一编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
第1章 恩格斯的贡献
第2章 与修正主义的论战
第3章 激进派
第4章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5章 起源
第6章 托洛茨基
第7章 列宁
第8章 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9章 斯大林主义
第10章 斯大林以后的共产主义
第三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
第11章 卢卡奇
第12章 科尔施
第13章 委员会共产主义
第14章 葛兰西
第四编 中国和第三世界
第15章 中国革命的形成
第16章 掌握政权的毛主义
第17章 拉丁美洲
第18章 马克思主义与不发达现象
第五编 欧洲和美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第19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20章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21章 德拉-沃尔佩学派
第22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23章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24章 马克思主义在美国
结论
大事年表
马克思主义谱系
书摘插图
导论 马克思的遗产
乍看起来,马克思似乎给他的追随者们留下了一整套牢固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称之为其研究工作的“主导线索”中,他认为自己已经表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人类组织社会生产及使用工具的方式,构成了社会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并形成了与此基础相适应的一定的意识形态。因此,人类进行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整个社会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生活。但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会超过生产关系。这时,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样的阶段就会开创一个社会革命的时期。只有当这些生产力在现存生产关系下发展到了尽可能充分的程度,旧的社会秩序才会崩溃。我们可以列举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四种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形态渐进的四个时代。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造成社会分裂、对抗的最后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一解体,人类社会的史前史也就宣告结束了。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社会将随着革命时期的到来而终结;而无产阶级将在革命中崛起,通过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并经过一段专政时期,创立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马克思的思想也暴露出一些严重含混不清的地方。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逝世后留下的手稿混乱不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