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连动式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魏兆惠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22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4262767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跟印欧语相比,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法结构——连动式。上古汉语连动式体现了以下的特点:有动词直接连用和用连词连接动词两大基本形式;动词之间的连词的使用频率,白商周时代至两汉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过程;从上古汉语开始,连动式就开始了语法化的过程,从而衍生介词结构、动趋式和动结式。
内容简介
一般来讲,周秦两汉可划归汉语史中的上古时期,自商周到东汉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跟印欧语相比,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有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法结构——连动式。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的一个句子中,几个动词会按照时间顺序原则(PTS)依次出现在主语之后,从而构成连动式。连动这一结构形式早在甲骨卜辞中就存在,历经几千年,现代汉语更为活跃。连动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早、中期,还衍生出其它的多种语法结构。现代汉语的连动式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但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连动式至今还没有人作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语料主要选自上古汉语的四部经典文献《尚书》、《左传》、《史记》、《论衡》,同时参考与之同时代的其它文献材料,将上古汉语中周秦两汉连动式这一专题研究和专书研究结合起来,将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将语义分析贯穿于语法分析之中,通过对这四部文献的连动式详尽而真实的描写,观察上古一千多年来连动式所经历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并试图对这些发展变化作出一些解释。
上古汉语连动式体现了以下的特点:
1)在上古汉语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直接连用,动词之间不用连词连接时,如果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常常表示承接关系,这类连动式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很少发生变化,因为它们自始至终是遵循时间顺序原则的。
2)古代汉语连动式的动词之间可以有连词,连词的使用频率,自商周时代至两汉经历了从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过程。早期连词少是因为连词系统及其表达功能不完善造成的,两汉时期连词少是由于动补结构的出现等原因造成的。
3)不含连词的连动式,一个句子中出现了几个连用动词,这几个动词的语法地位是相等的,但语义地位却不同。几个动词必然有一个动词是语义核心,而另外一个或几个动词则是次要动词。当另外的动词经常充当次要动词时,动词性会逐渐减弱,词义会逐渐抽象化,语法位置会逐渐固定下来。如果该动词出现在V1的位置,表示时间、地点、方位、原因、凭据、对象、伴随等时,容易语法化为介词,如“在”、“从”、“凭”、“对”等;如果该动词出现在V2的位置,而且是不及物动词(如趋向动词、状态动词等),它们带宾语时是使动用法,和时间顺序原则(施事者在前,动作在后)不相符。使动用法将逐渐衰亡以适应该原则的要求。如果这些动词表示方向和结果,必然会语法化为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因此,介词结构、动趋式和动结式多是连动式经过语法化发展而来的。这种语法化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产生。
由此可见,汉语语法具有稳固性,比如连动式中某些形式从古至今几千年保持不变。但这种稳固性又是相对的,连动式的变化也是从古至今都存在,连动式的发展变化不仅对汉语自身的语法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使汉语的谓语更加复杂化,也使汉语的表达向更加精密化的方向发展。
上古汉语是汉语史中不可忽视的阶段,是汉语很多语法现象的源头所在,正是在上古汉语连动式发展的影响之下,中古汉语的连动式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变化。
作者简介
魏兆惠,湖北枣阳人。2005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在《文史哲》、《语言研究》、《汉语学报》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句型、句式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第二节 连动式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第三节 连动式与形似结构的区别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课题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第六节 凡例
第二章 通论
第一节 动词的分类
第二节 语义关系
第三节 连词的问题
第四节 连动式中的动词中心问题
第三章 本论
第一节 《尚书》连动式的特点
第二节 《左传》连动式的特点
第三节 《史记》连动式的特点
第四节 《论衡》连动式的特点
第四章分论
第一节 连动式和动结式的关系
第二节 连动式和动趋式的关系
第三节 连动式和介词结构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古代、现代汉语连动式研究主要论著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