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盖生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20000版次: 1页数: 234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4262769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作者对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做了价值反思,对文学终结的焦虑与思考,失语与转换的价值焦虑以及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
作者简介
盖生,男,1956年8月生,辽宁沈阳人。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教学、研究20余年。专业兴趣领域主要是文学理论学和文学理论前沿问题。专著《文学理论当下形态论:文学理论学探索》获江苏省重点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在《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有部分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目录
绪论 何为热点,以何反思
第一章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第一节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讨论的价值盘点与意义反思
第二节 讨论对创作影响及对应走势
第三节 文学的政治理性与政治约律
第四节 先进的政治理念:文学人文精神的重要纬度
一、政治伦理与人文精神
二、政治性与审美价值
三、当下文学写作政治神圣感的缺失
第二章 关于“文学是人学”命题的价值反思
第一节 关于文学的人学性质的讨论
一、第一次人学讨论的兴起与潜隐
二、对第三次人学讨论高潮的价值反思
三、人学的变体:对文学主体论的理性回眸
四、消费时代语境下的文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寻思
五、现实主义理论本体化改造:人学文学理论建构的学理基础
六、重提文学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人学趋归:以价值论为哲学基础
一、人学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
二、传统文学理论的入学遗传基因及其变异
三、构建人学文学理论的可能
四、人学文学理论要以价值论为哲学基础
第三节 价值论:文学理论哲学基础的整合、提升之本
第四节 人学文学理论的落实与深化:人文现实主义理论的构建
一、为什么人文现实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价值论?
二、人文现实主义理论建构的现实依据
三、人文现实主义理论与经典现实主义理论
第三章 关于文艺学学科反思的反思
小引 以什么为立足点进行反思
第一节 如何理解文学理论的“过剩”
一、文学理论“过剩”是文学学科体制化的结果
二、文学研究的学理化,必然导致理论“过剩”
三、人文性是文学理论的基本价值之
四、如何理解文学理论的“过剩”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效用危机与价值剩余
一、对文学理论的效用的反思
二、文学理论的有效范围
三、文学理论的价值剩余
四、文学理论研究的两种价值取向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科学创新与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创新
二、文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向度
三、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与文学事业的整体和谐
第四章 迟到的争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吗?
小引 如何给文学定义
第一节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理论语境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提出的理论动机
第三节 争论的缘起
第四节 关于文学的定义
一、“审美意识形态”并不能涵示文学的本质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理论后果
三、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
第五章 “失语”与“转换”的价值焦虑
第一节 语境探析
第二节 “失语症”与“转换论”
第三节 怎样理解和进行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
一、价值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关联
二、对古代文论研究价值的宏观评价
三、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价值之思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定位
五、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对“文学终结”的焦虑与思考
第一节 由“终结”引起的焦虑
第二节 对“文学终结论”的思考
一、文学能否终结
二、文学为什么不会终结
三、消费社会的文学走向
第七章 全球化语境文艺学身份的焦虑
小引 关于全球化文艺学身份的讨论
第一节 关于文艺学学科身份的危机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边界的讨论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关系的辨析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有什么关系
二、假文艺学之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负面影响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联宗动机的深层追问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归属
第四节 对文化研究的价值反思
第五节 文化研究的价值定位
一、文化研究至多是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影响源和补充地,而不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以文化研究替代文艺学的结果是给文学及文学研究带来灾难而不是转机
三、文化研究其实是一种理论虚构
第六节 文化研究的学科归属与出路
第七节 对大众文化的思考
第八节 文化研究退潮与文艺学的新进展
一、是否需要和谁需要文化研究?
二、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的历史必然
三、对文艺学研究的展望
结语 失去热点后的沉思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第一节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讨论的价值盘点与意义反思
毫无疑问,基于长期以来极左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尤其是十年动乱期间政治对文学的影响,随着“四人帮”的粉碎,思想的解放和政治的逐渐解冻,文学理论界必然会首先重新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因为这是文学能否获得创作自由、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尽管文学创作领域正以空前的热情,自觉地与主流意识形态合作:控诉极左政治,声讨“四人帮”,欢呼胜利,讴歌国家新生、民族新生、人民新生、文学新生,但理论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溺没理智,他们在欢呼之余,仍然保持了应有的清醒。因为他们清楚,文学与政治毕竟不是同类,在社会结构中,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在具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上,也各不相同至少是各有侧重。合作的蜜月也许是短暂的,文学的批判性是它与生俱来的品格,失去批判性的文学只能是玩物或花瓶。此前的教训太深刻了,文学依附于政治门下,仰人鼻息,处处讨好,还动辄得咎。必须趁政治清明、宽容,在理论上为文学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即“为文艺正名”。于是,理论界开始对多年习以为常的非学理性的理论命题进行反思和质疑,这就是“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论”、“从属论”首先受到质疑的原因。
众所周知,最先对政治工具论提出疑义的,是1979年上海的《戏剧艺术》第1期发表了陈恭敏的文章《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因为是第一声音,文章仍然坚持多年的反映论,但能够对似乎已经是无可置疑的“工具论”提出疑义,也算是够大胆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