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

水经注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历史,史料典籍,

作者: (北魏)郦道元 辑撰,易洪川,李伟 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434000版次: 1页数: 694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3669590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巨典,万世珍本

郦学是中国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至今仍是一门显学的研究学料。与《史记》双璧交映的不朽巨著。

内容最为宏富的“宇宙未有之奇书”。

《水经注》所记大小河流1250余条,湖泊、沼泽500余处,伏流30余处,瀑布60余处。所记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等。所记城邑2800座,古都180座,小于城邑的聚落共约1000处。是一部涉及历史、考古、地名、水利、宗教的“宇宙未有之奇书”。

中国山水散文的巅峰之著柳宗元深受《水经注》的影响,苏轼也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

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

内容简介

《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陛地理著作。明清以来,不少学者对这部影响巨大的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被学界防之为“郦学”。

《水经注》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除记叙大小河流外,还记载了植物品种达140余种,动物种类超过100种;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在人文地理方面,除记载行政建制和古都遗址外,在交通地理、经济地理方面也保存了大量丰富的资料。

《水经注》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也是罕见的。除了西汉疆域外,还包括了今天的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部分地区。举凡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无所不包,称得上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目录

前言

郦道元《水经注》原序

第一卷 河水

第二卷 河水

第三卷 河水

第四卷 河水

第五卷 河水

第六卷 汾水 浍水 涑水 文水 原公水 洞过水 晋水 湛水

第七卷 济水

第八卷 济水

第九卷 清水 沁水 淇水 荡水 洹水

第十卷 浊漳水 清漳水

第十一卷 易水 滱水

第十二卷 圣水 巨马水

第十三卷 漯水

第十四卷 湿余水 沽河 鲍丘水 濡水 大辽水 小辽水 浿水

第十五卷 洛水 伊水 瀍水 涧水

第十六卷 谷水 甘水 漆水 浐水 沮水

第十七卷 渭水

第十八卷 渭水

第十九卷 渭水

第二十卷 漾水 丹水

第二十一卷 汝水

第二十二卷 颍水 洧水 *水 潧水 渠水

第二十三卷 阴沟水 汳水 获水

第二十四卷 睢水 瓠子河 汶水

第二十五卷 泗水 沂水 洙水

第二十六卷 沭水 巨洋水 淄水 汶水 潍水 胶水

第二十七卷 沔水

第二十八卷 沔水

第二十九卷 沔水 潜水 湍水 均水 粉水 白水 比水

第三十卷 淮水

第三十一卷 滍水 淯水 *水 灈水 瀙水 *水 涢水

第三十二卷 漻水 蕲水 决水 沘水 泄水 肥水 施水 沮水 漳水 夏水 羌水 涪水 梓潼水 涔水

第三十三卷 江水

第三十四卷 江水

第三十五卷 江水

第三十六卷 青衣水 桓水 若水 沫水 延江水 存水 温水

第三十七卷 淹水 叶榆河 夷水 油水澧水 *水 泿水

第三十八卷 资水 涟水 湘水 漓水 溱水

第三十九卷 涯水 深水 钟水 耒水 洙水 漉水 浏水 *水 赣水 庐江水

第四十卷 渐江水 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水经注水名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卷 河水

河水即黄河,在古代,黄河除“河”和“河水”这两个最通行的名称外,按不同的习惯、地区和段落,还有大河、浊河、逢留河、金城河、上河、孟津河等别名。本篇为《水经注》最长的一篇,共分五卷,五万多字,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黄河,为我国的第二大河,源自现在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最后在山东入海。古人把今新疆塔里木河支流和田河上源,甚至更远,作为黄河的源头,即“黄河重源”,其实不对。《水经》因袭了这种错误提法,郦道元所参考的文献也都是以讹传讹,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卷一主要叙述河水自昆仑山东北流出后,注入渤海。

昆仑墟位于西北,山成三重的是昆仑丘,《昆仑说》上面说:昆仑山有三层,最下面那一层叫樊桐,又称板桐;第二层叫玄圃,又叫阆风;最上面那层叫层城,也名天庭,是天帝住的地方。

距嵩高五万里,位于大地的中央。

《禹本纪》上面也是这样记载。高诱说:黄河从昆仑山处发源,在地下潜流一万三千里,后经过大禹疏导畅通,才从积石山里流出。据《山海经》上载:从昆仑山到积石山大约一千七百四十多里,黄河从积石山流出,经过陇西郡到达洛阳——据各种地理典籍的记载,大约五千多里。又据《穆天子传》上载:穆天子从昆仑山到周朝都城,是根据西方的里程计算的。从周朝都城渡水以西到河宗之邦、阳纡之山,全程三千四百里,从阳纡以西到河首是四千里,总计七千四百里。《外国图》上面又说:从大晋国正西方行走七万里,便可到达昆仑山,仙人们都居住在那里。这些说法都不一致,况且路途遥远,险阻难行,经籍上面的记载因为年代久远、脱落而难以查考,水路、陆路又互不一样,往返也不尽相同,我见闻浅陋,没有做过详细的研究,只是不能不叙述一下所见诸说,把其中不相一致的地方记载下来而已。

高一万一千里。

《山海经》上面说,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晋人郭景纯认为,昆仑山海拔二千五百多里。《淮南子》上面说,昆仑山高一万一千里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黄 河

《春秋说题辞》上面说:河,它的意思就是载荷。河载负着天地间的精气,将其分布于四方;怀藏着属阴的水,将其引导流通。《释名》上面说:河,就是下,沿着地势低洼处而流。《考异邮》上说:河是水的气体,四渎的精华,因此它能够流布且化育万物。《元命苞》上面说:水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开始,万物靠着水才能够萌生,它是元气凝成的血液。《管子》上面说:水是大地的血气,如同血液在筋脉里流通一样。因此说:水是一种财货。五害之类,以水最为大。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从山间流出,注入大海中的水,称为经水。引导旁流的水注入大河,最后流进大海中的水,称为支水。从地沟流出,流进大水,注入海洋中的水,称为川水。《庄子》上面说:秋水随着季节而来,成百上千条水流注入黄河,经水的流量十分洪大。《孝经援神契》上面说:黄河在各水中最大,它的上流与天上的银河相接。《新论》上面说:四渎的水源以黄河为最高最长,它从高处流下,水势汹涌澎湃,所以水流湍急。徐干在《齐都赋》中写道:川流有浩浩荡荡的大河,从昆仑山发源,九条支流分道流淌,向北汇流于沧海之中,惊涛骇浪狂暴而凶猛,激起浮沫浪花。《风俗通》上面说:江、河、淮、济,合称四渎。渎,就是通,全靠着它把中原地区的污秽之物荡涤干净。《白虎通》上面说:它的特性宏大而昭著,所以叫渎。《释名》上面说:渎,就是单独。各从所在之处单独流出,最后注入大海。

从它的东北角发源,《山海经》上面说:昆仑墟位于西北,黄河从它的东北角发源。《尔雅》上说:黄河从昆仑山发源时,水色澄清,汇流了一千七百零一条川流后,水色就呈现出黄色。《物理论》上面说:黄河的颜色呈现黄色,是因为众川的水流将它搅得混浊。河道每隔一百里就有一小弯,每隔一千里就有一段弯道、一段直道。汉朝的大司马张仲议说:黄河十分混浊,澄清一石水,含泥竟有六斗。然而老百姓却争着引水灌溉田地,使得黄河不能通航。等到三月,桃花水来了之后,黄河就会决堤,这是水道阻塞,水流不畅的原因。于是官府就禁止老百姓继续引黄河灌溉田地。由此黄河又兼有了浊河之名。《述征记》上面说:盟津、河津经常是混浊的,比江(长江)水要狭窄,但是比淮水、济水要宽阔。数九寒冬,黄河结冰厚达数丈。当河面刚开始封冻时,车马还不敢过河,要必须等到狐狸行走的时候才能够过河。据说,狐狸这种动物听觉十分灵敏,它昕到冰下没有流水的声音了,才敢过去。人们看到狐狸在走了,才敢踏冰过河。我按《风俗通》上面所说的:俗语说,狐狸想渡河,但是对尾巴却无可奈何,而且狐狸生性多疑,因而俗话有狐疑一词,但是也未必就像郭缘生所说的那样。

从东南拐弯,流入渤海。

《山海经》说:南面即从极之渊,又称中极之渊,深达三百仞,河伯冯夷就在那里。《括地图》说:河伯冯夷总是乘坐着云车,由两条龙拉着走。黄河又从阳纡山和陵门山流出,流向冯逸山。《穆天子传》说:穆天子向西行,到了阳纡山,即河伯冯夷所居之地,冯夷就是河宗氏。穆天子将珪璧投入水中,作为向河伯的献礼。河伯于是就与穆天子一起展图审阅典章制度,观看天子的宝器,如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物,《河图》中都有记载。河伯把它作为礼物献给穆天子,穆天子看了图后,方才引着河伯往西行走。伏羲曾在河上接受龙马图,即八卦。因此《命历序》说:《河图》是帝王所依赖的基业,图中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后来,尧在黄河上筑坛,接受《龙图》,并作《握河记》。等到虞舜、夏、商,也都接受了《河图》。李尤在《盟津铭》中写道:滔滔黄河,汇集于大海。它流经的中州,是《龙图》所在之处。《淮南子》说:当年大禹治理洪水时,在阳纡山祭礼祈祷,说的就是这个地方。高诱认为阳纡就是秦薮,其实不对。释氏《西域记》说:阿耨达太山上有大渊水,那里的宫殿楼台十分宏伟壮观。阿耨达太山,即昆仑山。《穆天子传》说:穆天子登上昆仑山,参观了黄帝的宫殿,给丰隆的坟头堆上泥土。丰隆就是雷神。黄帝宫,就是阿耨达宫。有六条大水从这里发源,山西的一条大水,名叫新头河。郭义恭在《广志》中说:这就是甘水。在西域以东,名叫新陶水。天竺国以西,因为水味甘甜,因而叫甘水。那里有石盐,像水晶一般洁白,有的成大块,就把它敲碎食用。康泰说:安息、月氏、天竺到伽那调御,都依赖这里的石盐。高僧法显说:越过葱岭,就进入北天竺境内。从这里沿着山岭向西南方向行走十五天,一路上险阻难行,崖岸陡峭艰险,山上全是岩石,陡峭的崖壁有千仞之高,临近崖岸,令人头晕目眩,想再往前行就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在山崖下有一条河流,名叫新头河。先前有人在崖壁上凿石开路,架起了竖梯。总计需要爬七百道梯子才能爬完,然后踩着索桥过河,沿河两岸相隔都是八十步。语言不通,翻译的人也没有,汉朝的张骞和甘英都没有到达这里。我考证过史传,这就是所说的罽宾国的国境。在那里,绕山凿了蹬道,蹬道十分狭窄,仅仅有一尺多宽。骑马的、步行的过往行人,互相扶持,小心行走,还要依赖索桥过河,这样走了二十来里,才到达悬度国。一路上的险阻和艰危,举不胜举。郭义恭说:乌耗以西,有个悬度国,因山溪阻隔,道路不通,要借助绳索才能过去,所以国名悬度。那里的人住在山上,在石壁之间耕种,房子也是用石头做的。他们用两手捧水喝,就是所谓的猿饮。那里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没有牛。这大概就是悬度国吧?法显和尚又说:渡过黄河后就到了乌长国。乌长国就是北天竺,佛陀到过这个国家,并在这里留下足迹,足迹的长短能够随着人的意念而不同,到现在依然如此。佛陀的晒衣石至今还在。新头河朝西南方向流淌,又转向东南方向,从中天竺国流过。这里两岸都是平地,有个国家名叫毗荼,在那里佛法十分兴盛。新头河又流经蒲那般河。在蒲那般河左右两边岸上有二十座佛寺。蒲那般河流经摩头罗国,在下游与新头河汇流。自河以西,是天竺各国;从这里以南,则是“中国”。这里的人民都很富裕,被称为“中国”,是因为饮食、衣着与中天竺各国相同,因此得名。佛陀去世以,众圣徒所行的礼仪法则,一脉相承,绵绵不绝。从新头河到南天竺国,一直到南海为止,行程四万里。释氏《西域记》上面说:新头河流经罽宾、犍越、摩诃刺各国,最后注入南海。在阿耨达山西南方向有一条水,名叫遥奴水;山的西南方向稍东,有一条水,名叫萨罕水;稍东又有一条河,名叫恒伽水。这三条水都是从同一座山上发源,又都在恒水汇流。康泰在《扶南传》中说:恒水的源头在西北边尽头,出自昆仑山。昆仑山中有五大源头,各水分流,都由这五大源而来。枝扈黎大江从昆仑山的西面流出,往北流淌,最后转向东南方注入大海。枝扈黎大江就是恒水,因此释氏《西域记》中有恒曲的名目。在恒水的北面有四个国家,位于最西面的就是恒曲中间的国家。有个拘夷那褐国,《法显传》上面说:恒水往东南方向流淌,从拘夷那褐国南面流过。在国都城的北面,娑罗双树之间,有希连禅河,希连禅河畔就是释迦牟尼涅槃的地方,各王也是在那里分舍利子的。支僧载在《外国事》上面说:佛陀去世之后,天界的神仙用新的白衣把他裹起来,用香花来供养。等到满了七天后,就把他装殓进金棺,从王宫中运出。从王宫往北大约三里,有一条小河,名叫醯兰那河。渡过这条小河,用旃檀木作柴火,天界的神仙各自用火来烧柴,但是都点不着。后来,大迦叶从流沙回来,呼号痛哭,悲不自胜,感动了天地。从这以后不用点火,柴枝就可以自行燃烧。国王收集起舍利子用金斗来量,总计八斛四斗。各国王、诸天、龙众、神王各分得少许,大部分舍利子都送回本国,用来建造佛寺。后来,阿育王在佛陀涅槃的地方建造了佛塔,但是那两棵树和佛塔现在都没有了。这两棵树叫娑罗树,开的花叫娑罗怯。娑罗怯的花如同霜雪一般白,芳香无比。竺枝在《扶南记》中说:林杨国距离今陈国陆路有两千里,只能够乘车马来往,没有水道。他们全国都信奉佛教。有个和尚死后进行火葬,烧了几千束柴,他还是和先前一样端坐在火中。于是,就把他搬到石室中去。过了六十多年,他的尸体仍旧和先前一样,一点也没有腐烂。这是竺枝亲眼所见。金刚之身永远也不会被毁坏,真智慧永远长存,舍利子在刹那间显现,天长地久永远也不腐朽败坏,真所谓智空无穷,大彻大悟者深不可测了。此水乱流注入恒水。恒水又往东流淌,从毗舍利城的北面流过。释氏《西域记》上面说:毗舍利城是维邪离国的都城。支僧载在《外国事》中说:维邪离都城距离王舍城五十由旬(佛学中的术语,为里程的数目——译者注),城墙周围长三由旬。维摩诘家在大城的里宫的南面,距离王宫有七里左右,但是殿宇都已经塌毁了,看到的只是遗址而已。法显和尚说:在城北有一座大林重阁,佛陀在这里住宿过。这里先前是奄娑罗女家施舍给佛陀造塔用的。距离毗舍利城西北方向三里的地方,有一座塔,叫放弓杖塔。相传,恒水上游有一个国家,国王的小夫人临盆时生下肉胎。大夫人嫉妒她,就告诉小夫人,她生下肉胎,是不吉祥的征兆。于是,大夫人就叫人用木盆子装上肉胎,将它丢弃到恒水中,听凭它朝下游漂流。下游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刚好到河边游玩观赏,看到水面上漂着个木盒子,捞起来打开一看,只见一千个婴儿长得十分端正好看,这个国王于是就将他们收养起来。这一千个婴儿很快长大成人了。他们个个都非常健壮勇猛,凡是他们讨伐的地方,无不披靡折服。接着,他们准备讨伐他们的生身父母之邦。国王听说后,十分忧愁。小夫人看到国王忧愁的样子,就在一旁问道:您为什么而忧愁?国王说:那个国王有一千个儿子,他们都非常健壮勇猛,打算来攻打我国,我因此而忧愁。小夫人就告诉国王不必发愁,只要在城的西面搭座高楼,等敌人来时,把她安置在楼上,她自有退敌的办法。于是,国王就按照小夫人所说的去办。等到敌人来了,小夫人就在高楼上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儿子,为什么反而做叛逆的事情?楼下的人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说是我们的母亲。小夫人对他们说:你们如果不相信,那么都张开嘴巴仰头朝向我。说完,小夫人便用两手捋着双乳,双乳各喷出五百道乳汁,分别落到一千个孩子的口中。于是,那些人才相信小夫人的确是他们的母亲,就立即放下了弓箭军械。作为父母在处理这件事的

时候考虑周到,处理圆满,因此得道成辟支佛。现在两座塔还在。后来,世尊得道,他告诉各位弟子,这里就是我当初放下弓箭军械的地方。后人知道了这一事迹,就在这个地方建塔,所以起名为放弓杖塔。所说的一千个小儿,也就是后来的贤劫千佛。释氏《西域记》上面说:恒曲中稍东,有个僧伽扇柰揭城,就是佛陀走下三道宝阶的都城。《法显传》上面说:恒水流向东南方向,经过僧伽国的南面。当初佛陀从忉利天往东走下三道宝阶,给他的母亲说法,就是这里。现在宝阶早已湮没,阿育王在宝阶所在的地方造了一座塔,后来又立了一根石柱,柱子上面雕刻了狮子像。那些旁门左道,心不信佛的人,狮子就会向他们怒吼,吓得他们不得不诚心皈依。恒水又往东流淌,经过罽宾国的饶夷城——城南靠近恒水,它的西北方向六七里,恒水的北岸,是佛陀给弟子们说法的地方。恒水又往东南方向流淌,经过沙祗国的北面。从沙祗城南门出来之后,路东有一处,在这里佛陀曾经咬断一根杨枝,插入土中,杨枝长成杨树,长成七尺高后,就不增不减,现在还仍然存在。恒水又往东南方向流淌,经迦维罗卫城的北面流过。迦维罗卫城也就是先前净饭王(释迦牟尼之父)宫殿所在的地方。距离迦维罗卫城东五十里有一座御花园,园中有池水,国王的夫人到池中洗澡,从北岸出来,走了二十步,向东举起手扳着树枝,就生下了太子。太子落地后走了七步,两条龙喷水给太子洗浴,于是这里就变成了井池,僧人们都从这里取水饮用。太子和难陀等扑象、角力,射箭入地。现在那里有一弯泉水,供路过的行人饮用。释氏《西域记》上面说:位于迦维罗卫城北三里的恒河岸上,在父王迎接佛陀的地方,造了一座佛塔,在塔上刻有父王抱着佛陀的雕像。《外国事》说:迦维罗越国现在不再有国王了。城池早已荒废,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荒地。然而,这里还住着二十多家姓释的优婆塞,他们是昔日净饭王的后裔,但是分为四个种姓,居住在这座荒城中。因为他们是优婆塞,所以重视修行,在他们身上还留有一些古风。那时,佛塔全部被毁坏了,条王弥重新加以修建。有一座佛塔是私诃条王赠送财物资助修建的,现在有十二个修行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刚出生时,王后所扳的树叫须诃树。阿育王用青石雕刻了王后扳树生太子像。先前的原树不复存在了,后来僧众就拿这种树栽在这里,辗转相传直到今天,树枝还像先前一样,还是荫蔽着石像。另外,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现在痕迹还依然可见。阿育王用青石在两边夹住足印,又在上面盖了一块长方形的青石。现在百姓总是用香花供奉,七个足印的形状,看来还是纹理分明。现在,虽然上面盖了石板也没有变化,有人还在石板上面贴了好几层吉贝叶,但是足印更加清晰了。太子出生时,因为龙王夹太子两边,喷水给太子洗浴,一条龙喷出的水温暖一些,一条龙喷出的水冰冷一些。于是,就变成了两口水池。现在,这两口水池还一口冷,一口暖。太子在出家前十天,曾经出宫到御田中去,坐在阎浮树下,树神拿了七宝奉献给太子,太子没有接受,他只是一心想着要出家。御田距离王宫有一据——用晋朝人的话来说,一据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日的夜晚出家,四大天王来迎接他,他们各自捧着一只马脚。那时,诸神和天人在两旁护卫,香花从天空中散落下来。这时,太子来到河南摩强水,就在这条水边做了修道的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国的北面,中间隔着十由旬。这条水位于罗阅祗瓶沙国,相隔三十由旬。菩萨偶然经过瓶沙国,瓶沙王出来会见他,菩萨于是就在瓶沙随楼那果园中停留了一天,天色晚了就到半达钵愁去歇宿。“半达”,用晋朝人的话来说,就是白;“钵愁”,用晋朝人的话来说,就是山。白山距离瓶沙国北十里。天亮之后,菩萨就离开白山,晚上在昙兰山就宿,这里距离白山六由旬。他从这里一直向贝多树走去。贝多树在罗阅祗国的北面,距离昙兰山有二十里。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得道,这种说法与经书上的记载不一致,因此就把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竺法维说:迦维卫国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国,处于三千日月、一万两千天地的中央。康泰在《扶南传》中说:先前范旃的时候,有晖杨国人家翔梨从他本国去天竺,一路做买卖,辗转到了扶南,他就对范旃讲述天竺国的风土人情。在那里,佛教非常盛行,金银财宝堆积得到处都是,山川肥沃丰饶,一切都应有尽有,邻邦都对它很尊重。于是,范旃就问家翔梨:如果现在去,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到天竺?大概几年才能够回来?家翔梨回答说:天竺离这儿三万多里,来回要三年多。范旃听后,就真的去了天竺,结果过了四年他才回来。他认为,那里的确是天地的中央。恒水又往东流淌,经过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守护。阿育王想拆下这座塔,分建八万四千座塔,后来忽然有所悟,知道这座塔是龙王所供奉,不是人间所有的东西,于是就停下了。这一带空寂荒凉,没有人居住,象群用长鼻吸水洒地,就像苍梧和会稽的象耕鸟耘一样。恒水又往东流淌,到达五河口——大概这里是五条河汇流的地方,但是详情不得而知。阿难从摩竭国去向毗舍利,想到那里去涅槃,诸天神就把这消息告知阿阇世王,于是阿阁世王便追到了河上;梨车听说阿难来了,也来迎接,结果阿阇世王和梨车都到了河上。阿难心想:向前走,阿阇世王会恼恨;向后退,梨车又会怨恨。于是,就在河心跳人三味真火中自焚解脱,身体分作两半,两岸各有一半。两位国王各自拿了那半份舍利子,回去造了两座塔。渡水南下一由旬,到了摩揭提国的都城巴连弗城,这就是阿育王建都的那座城。城中的宫殿都建造了墙阙,雕刻着花纹,又用大石堆成假山。在假山下修建了一座石室,有三丈长,两丈宽,一丈多高。有一个大乘婆罗门的儿子,名字叫罗汰私婆,又叫文殊师利,居住在这座城内。他聪明,有悟性,通晓百事,以清净自居,受到国王的尊敬,被国王奉为老师。靠着他一个人宣扬佛法,摩揭提国一直没有受到外族的欺凌。这座城在各国之中算是最大的了,人民富裕兴盛,争着施行仁义的事情。阿育王拆毁了七座塔,另建了八万四千座塔。起初,在城南二里多地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塔——因为塔前有佛陀的足迹,所以在那里修建寺院。寺院的北门对着宝塔,宝塔的南面有石柱,石柱有四五围粗,三丈多高。上面刻着这样的铭文:阿育王拿阎浮提来布施四方僧人,回来后又用钱赎回。在宝塔的北面三百步,有阿育王所建的泥犁城。在城中有一石柱,也是三丈多高。柱头雕着狮子,刻有铭文,记述兴建泥犁城的原因和年月日。恒水又往东南方向流淌,经过小孤石山,在小孤石山的山头有个朝南的石室。先前佛陀坐在这个石室内,天帝释拿了四十二件事问他,佛陀就用手指在石头上把这四十二件事一一刻画在上面,现在划痕还在。恒水又往西流淌,经过王舍新城,这座城相传是阿阇世王所建。从王舍新城出来后,往南行走四里,进了山谷,就到了五山的里面。五山像城郭一般围绕在山谷的四周,这就是薪沙王的旧城。城东西有五六里宽,南北有七八里长。这是阿阁世王先前想谋害佛陀的地方。现在,这座城已经荒废了,里面空空如也,也没有人走的路。进了山谷之后,沿着山向东南方向行走十五里路,就到了耆阁崛山。在距离山顶三里的地方,有一座石窟,洞口的方向朝南,这就是佛陀坐禅的地方。向西北方向行走四十步,又有一座石窟,这是阿难坐禅的地方。相传,阿难坐禅的时候,天魔波旬变成雕鹫来恐吓阿难,佛陀就隔着石壁用神力伸手抚摩阿难的肩膀,阿难就不再害怕了。现在还存在雕鹫的爪痕和壁上的手孔,因此这座石窟就被称为雕鹫窟。耆阁窟山峰峦秀丽峻伟,在五座山中最高。释氏《西域记》上面说:耆阁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北,西望耆阇窟山,双峰并峙,相隔两三里,中间是道路,鹫鸟常常栖息在岭上,当地的人称为耆阁窟山。胡人所说的耆阁,就是鹫的意思。竺法维也说:罗阅祗国有灵鹫山,胡人称之为耆阁崛山,山岩是青石,岩石顶上像鹫鸟。阿育王派人去凿石,给石头装上两只假翼、两只假脚,又雕琢了鸟身。这一切至今都还存在。远远望去就像鹫鸟一般,因此被称为灵鹫山。以上几种说法各不一致,远近也不一样。然而,法显和尚亲自在山上住宿过,念过《首楞严经》,又以香花供奉,他的记述可以作为所见所闻的依据。恒水又往西流淌,从迦那城以南三十里流过,到了佛陀坐在树下苦修六年的地方一一这里丛林茂密。往西行走三里,就来到了佛陀入池洗浴,天王按下树枝,让他扳着上岸的地方。又往北行走二里,就到了弥家女端了牛奶粥给佛陀的地方。从这儿再往北行走二里,就是当初佛陀在一棵大树下朝东坐在石头上吃奶粥的地方。现在石头和树都还存在,石头长和宽各六尺,高近两尺。这个国家气候温和湿润,树龄有的几千年,有的甚至上万年。从这儿往东北方向行走二十里,有一处石窟,菩萨走进石窟,向西盘腿而坐,脚背放在股上。心想:假若我成道了,应当有奇迹显现。他这么一想,在石壁上马上出现了佛影,有三尺左右长,现在仍然很明亮。这时,天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天神们在天空中说:这儿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从这儿往西南方向行走,不到半由旬,在那里有棵贝多树,那树下才是过去将来诸佛成道的地方。天神们引着菩萨向前行走,到距离那棵贝多树三十步的时候,天神拿了吉祥草给他,菩萨接过吉祥草,又往前走了十五步,这时有五百只青雀飞来,围绕着菩萨的头转了三圈,然后向西飞去。菩萨往前行走到贝多树下,铺上吉祥草,面朝东坐了下来。这时,魔王派了三个美女,从北方走过来骚扰菩萨,魔王自己则从南方走过来。菩萨用脚趾踏在地上,魔兵就退却逃走了,三个美女都变成了老太婆——她们再也不能够恢复为美女了。于是,佛陀就在尼拘律树下的一块方石上面朝东下。现在,在焚天向佛陀走来的地方,四大天王捧钵的地方,都建造了塔。《外国事》上说:毗婆梨树,佛陀在此树下面坐了六年,长者的女儿用金钵盛了奶粥端给佛陀,佛陀接过奶粥,就站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沐浴完毕,佛陀就在河边吃了奶粥,把钵丢到河中,钵在水上逆流飘浮了一百步,方才沉人河中。迦梨郊龙王接住了钵,将钵放在龙宫中供奉,这时先前的三只佛钵也出现了。佛陀坐在河边距离贝多树二里的摩诃菩提树下,他在树下坐了七天,冥思苦想,最终成道。这时魔兵来试探佛陀。释氏《西域记》上面说:尼连水向南流人恒水,在恒水的西边有一棵佛树,佛陀在这里苦修,每天都吃粥,吃了整整六年。离城往西大约五里,在树东河上面,就是佛陀入水洗浴的地方。他从东边上岸,在尼拘律树下面静坐修道,舍女就在这里端奶粥给他。他从这里渡水向西行走,在六年树南边的贝多树下打坐,在这里降魔成佛。佛图调说:佛树曾经一度枯死,佛陀来的时候,佛树又重新生了枝叶。竺法维说:六年树距离佛树有五里。这些说法都不一致,暂且记下备考。法显从这里往东南方行走,回到巴连弗城,沿着恒水顺流西下,到了一座寺院,叫旷野寺,这是佛陀曾经住过的地方。法显继续沿着恒水西下,到了迦尸国波罗奈城。竺法维说:波罗奈国在迦维罗卫国南方一千二百里,中间是恒水,往东南方向流淌。佛陀转法轮的地方,就在都城北二十里。在那里有一棵春浮树,是维摩栖息过的地方。法显说:距离城东北大约十里是鹿野苑,辟支佛原来就住在这里——因为常常有野鹿在这里栖息,所以得名。法显从这里返回,住在巴连弗城。他又沿着恒水往东行走,在它的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西域记》上说:恒曲稍东有瞻婆国,城南是卜佉兰池,恒水就在它的北边,是佛陀下来讲述戒律的地方。恒水又流经波丽国,是佛陀外祖父的国家。法显说:恒水又往东方流淌,流到了多摩梨轩国,就是海口了。释氏《西域记》上面说:大秦又叫梨轩。康泰在《扶南传》中说:从迦那调洲往西南到大湾,大约七八百里,才到枝扈梨大江口;渡江一直朝西走,走到尽头处就是大秦。又说:从拘利口出发,进人大湾中,从正西向北进去,大约一年多,就可以到达天竺江口,那条水叫恒水。江口有个国家,叫担袂,属于天竺。天竺派遣了黄门字兴去当担秩王。释氏《西域记》上面说:恒水向东流淌,注入东海。大概恒水是分为两条,各向东西两个方向流淌,分头注入两海的吧。释氏评论佛图调书时,列举《山海经》说:在西海南面,流沙岸边,赤水后面,黑水前面,有一座大山,名叫昆仑山。又说:在钟山的西面六百里处有昆仑山,有五条河从这座山发源。这是以《佛图调传》为根据的。最近又查考康泰的《扶南传》,书中记述昆仑山,刚好与《佛图调传》相合。按此传,从交州到天竺最近。康泰《扶南传》也说阿耨达山就是昆仑山。释氏说,幸而有了《佛图调传》,问题才迎刃而解。于是,释氏便绘成《西域图》,并对法汰说起这件事。法汰觉得他提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很奇怪;法汰认为,从汉朝来的名士们都知道河在敦煌以南数千里,不应该不知道昆仑山的所在的。释氏又写道:这是以《穆天子传》为依据的。穆天子在昆仑山旁边的瑶池上面向西王母祝酒,说这里距离周朝都城洛阳的瀍涧有一万一千一百里,为什么却和佛图调上面说的不一样呢?你今天看到康泰的《扶南传》,这说明前人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从现在起才知道昆仑山就是无热丘,怎么能说是外国的呢?我认为释氏的话不是很好的证据。《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和《山海经》都埋藏了很多年,竹简的皮条都断了,次序也已错乱,难以理顺。后人将它凑合起来,多与古人的原意不一致。至于要想实地考察山川,与经文记载是不会相符的——查验道路的里程,本就很难相合。释氏不再去深究各种说法的大要——陈述细节以辩明他们的错误,是不妥当的。现在,根据《山海经》里所记载的,昆仑墟在西北,是天帝的下都。它方圆八百里,有一万仞高,山上有木禾,山边有九口井,都是用玉来做井栏。四面有九道门,门口有开明兽守着,这是百神所在的地方。郭璞说:从这里出去有个小昆仑。又根据《淮南之书》,在昆仑山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它的西边,沙棠、琅王干在它的东边,绛树在它的南边,碧树、瑶树在它的北边。旁边有四百四十座城门,各门之间有四里宽。一里长九纯,一纯长一丈五尺。有九口井在旁边,玉栏杆保护着它的西北边。打开北门,迎面吹来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山的天门,也就是阊阖门的里面,还有菜园疏圃,疏圃的水池里灌满黄水,黄水绕了三周之后又流回到它的源头,称为丹水——喝了这种水可以长生不死。黄河从它的东北角发源,赤水从它的东南角发源,洋水从它的西北角发源。这四条水都是天帝的神泉,可以配制百药,滋润万物。从昆仑丘又攀登到比它高一倍的凉风山上头,就可以长生不死;再登高一倍,就是玄圃山,登上此山就有了灵气,可呼风唤雨。又登到高一倍的上头,就与上天相连了,登上去就成了神仙,这称之为太帝之居。于是,大禹以不断增生的息土来堵遏洪水,作成大山,又掘昆仑墟成为洼地。高诱说:有的地字写成“池”字,就有些近于佛图调的说法了。阿耨达山有六条水,其中有两条被葱岭和于阗国阻隔。这与各种经史典籍的记载完全相反。又根据《十洲记》的记载,昆仑山位于西海的西北方向,北海的北面,离岸有十三万里,有弱水绕昆仑山一周而流淌。昆仑山的东南方向,靠近积石圃,西北方向靠近北户之室,东北方向对着大阔之井,西南方向靠近承渊之谷。这四角的四座大山,其实是昆仑山的支脉。先前,西王母对穆天子说积石圃的南面距离咸阳有四十六万里。这座山高出平地三万六千里,上面有三角,呈方形,有万里之宽,上面宽大下面狭小,形状就像一只仰放的盆。所以说昆仑山有三角:一角在正北,高得遮住了星辰的光芒,称为阆风之巅;一角在正西,名叫玄圃台;一角在正东,名叫昆仑宫。在那里有一座用黄金砌成的天墉城,之上方圆千里,城上分布着五处金台,十二座玉楼。它的北户山和承渊山也有墉城,城上分布的金台玉楼,也都是一模一样的。有渊精阙、光碧堂、琼华室和紫红翠绿的丹房,光辉映日,像红霞般闪耀着九彩光芒。西王母就在这里治理着仙界,仙宫中的神灵都在这里朝拜她。这里上与璇玑相通,元气遍布四方,玉衡经常调理,使得它能与九天保持顺通,与阴阳相互调和,于是万物就蓬勃生长,奇珍异物也脱颖而出,都是由此而来的。天神也非常多,举不胜举。北海外有钟山,山上有金台玉阙,元气就积聚在这里,天帝的治所也在这里。根据东方朔的话和《水经》里说五万里的记载,就难以判断佛图调和康泰《传》中的记载是否是正确的了。天地之内,水泽之下,所包藏的东西,大的不一定就大,小的就不一定小,存在的不一定就有,潜隐的不一定就没有,真可谓包罗万象,范围广泛得很。其中,名称相同的而地域不同的,名称混淆的,也是不在少数。比如东海方丈,也被称为昆仑山,西洲铜柱,又有九府的机构。东方朔在《十洲记》里说:方丈位于东海中央,与东西南北四方海岸的距离都相等。方丈每边都是五千里,上面专供群龙相聚,有金玉琉璃建的宫殿——是三天司命所管辖的地方。群仙中有不想升天的,都在这里相聚来往。张华给东方朔《神异经》作序说:昆仑山上有铜柱,高与天通,就是所说的天柱。铜柱周围三千里,圆周就如同刀削过的一样。下面有回屋,属仙人九府管辖。上面有一只大鸟,名字叫希有。它朝向南方,张开它的左翼将东王公遮盖住,张开它的右翼将西王母遮盖住,背上有一小片没有羽毛,有一万九千里宽。西王母每年爬到鸟翼上,到东王公那边去。所以,铜柱上的铭文刻有:昆仑铜柱,高高地直插云霄,圆周就如同刀削一般,通体异常优美。铜柱上的鸟铭说:有只鸟儿叫希有,红瓴绿羽亮光光,它不叫也不吃,东边遮蔽着东王公,西边遮蔽着西王母。西王母想往东边走,爬上鸟背就到了。阴阳要相互依存,会合时才更精妙。《遁甲开山图》上面说:五龙来指教,天皇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看到它们的踪迹。荣氏在《注》中说:五龙管辖五方,是五行的神灵。五龙下降凡间,天皇兄弟十二人把五方分为十二部,模仿五龙的遗迹,施行无为的教化。天下的仙人、圣人治所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山的东南方向一万二千里,五龙和天皇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十二天皇就是十二时辰的神。《山海经》上面说:昆仑丘其实就是天帝的下都,山神陆吾的职务就是管理天上的九部、天帝的园圃和时令。然而,天地四方之内所包括的地方是很远的。神仙有着十分玄妙幽远的情致,很难凭人情来推想。宇宙中的种种现象深远难知,人的思维难以寻根究底。假如不登上在云间飞奔的两龙,驾了八匹骏马在龟途上驰骋,对于轩辕氏访问百神,大禹在会稽集会诸侯这类事情,作一番衡量和比较,又怎么能够分辨得清楚儒墨各家的说法呢?

……

水经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