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赵建国主编
出 版 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版次: 1页数: 25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110676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教材的特征在于,融进了学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我们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媒体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尤其是其中谈到的电视媒体的“全信息”特征);控制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为什么对传播中暴力和性内容控制乏力;大众媒体“五功能说”;“拟态环境”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等都是编者的研究心得。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内容、公众传媒素养(包括视觉素养)教育、注意力经济与影响力经济等也是现有教材没有的内容。此外,美国阿克伦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阳博士等专门为本教材撰写了“传播学在美国的现状:学会机构、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为我们了解传播学发源地美国的传播学学会机构、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现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主要由三人部分内容组成:概论、大众传播、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篇概论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信息、符号、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第二篇大众传播是本教材的主体内容,分为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第三篇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介绍了传播学发展简史和传播学研究方法以及美囤传播学发展现状。本教材重视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同时反映了传播学的新近进展;兼顾理论与实用;结构清晰,文字简练。教材编写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书适宜作为高校新闻学、传播学类专业教材,普通读者也可作为传媒素养教育的基本读物来读。
目录
第1篇 概论
1 传播与信息、符号
1.1 传播活动与信息
1.2 信息传播符号及其功能
1.3 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2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
2.1 传播过程模式
2.2 传播类型
第2篇 大众传播
3 控制研究:传播者
3.1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
3.2 宏观控制
3.3 微观控制
4 内容分析
4.1 控制的实质
4.2 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内容
4.3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
5 媒介研究
5.1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
5.2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5.3 媒介理论
5.4 媒介组织
5.5 媒介的经营理念
6 受众研究
6.1 受众和受众的地位
6.2 受众的基本权利
6.3 “使用与满足”理论
6.4 公众传媒素养教育
7 效果研究
7.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和多种分类
7.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7.3 传播致效因素研究
8 宏观效果研究
第3篇 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
9 传播学简史与主要流派
10 传播学研究方法
11 传播学在美国的现状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篇 概论
1 传播与信息、符号
我们知道,传播本质上是信息的流动。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传播活动,似乎也在传播着不同的内容:新闻传播,传播的是新闻报道(文字稿件、新闻音响、电视新闻画面等);广告传播,传播的是广告设计构想、广告创意思维;与他人交谈,传播的是语言;……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些不同的传播活动传播的都是信息,只不过是不同类别的信息而已。这些不同类别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能够体现信息本身的特点,也必须遵循信息本身的规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什么是信息?信息化带给社会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这一节来探讨。
1.1.1信息的定义
什么是信息?这是一个既容易回答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说容易回答,是因为信息古已有之,存在于每个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信息这一词语也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街谈巷议中频繁出现,是我们很熟悉的事物,给它下个定义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说不容易回答,是因为众多的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给信息下了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仍没能形成大家能够一致认可的说法。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供大家参考。
美国数学家、工程师、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或减少收信人的某种不定性的东西。这种定义侧重于从功能层面来界定信息,受到中外不少学者的青睐。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的传播学者李彬先生还曾打了个比喻来分析这个定义:比如,两军交战,彼此对敌方的情况如实力、装备、士气等都不清楚,这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如果通过侦察获得一些情报,使得不确定性减少,那么这些情报就是信息。这里并非每份情报都是信息,只有那些能使不确定性减少的情报才算信息。如果一方指挥官已经知道另一方指挥官是谁,那么一个关于对方指挥官的情报就不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