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市场化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经营管理,
作者: 陈高生著
出 版 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20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60237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很多经理人员都看好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却不知该如何对企业进行内部市场化改造,即使有的企业进行了内部市场化改造,也没有或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其中有许多原因,主要的是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市场化的课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应有重视。《企业内部市场化——大型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一书则对该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者从制度分析人手,通过对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费用、内部市场的转移价格及其制定方法、内部市场组织的调适性、内部市场化程度的测度指标设计等问题的分析,并结合一些企业的成功案例,从而为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因此,本书对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高生,生于1971年2月,湖南郴州人,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2004~200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职于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拥有多年企业实践工作经验,长期担任管理咨询顾问,参与或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研究基金资助的科研课题,主持过有关企业战规划、组织设计等咨询项目,同时长期担任企业经理培训班的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有:战略管理、企业创业、知识管理。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有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有关企业内部市场化理论的综述
一、引言
二、企业理论中有关企业内部市场化观点
三、管理学中有关企业内部市场化的观点
四、企业的规模和边界
第三章转型期中国企业选择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之制度分析
一、引 言
二、西方企业的运作模式选择
三、制度、组织和经营模式选择
四、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
五、国有企业经营的制度环境
六、转型期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选择
七、本章小结
第四章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分析
一、引言
二、有关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三、组织协调费用的决定因素
四、内部市场交易特征分析
五、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企业内部市场的转移价格及其制定方法
一、引言
二、相关转移定价方法评述
三、企业内部市场交易的性质
四、企业内部市场转移价格的功能
五、企业内部市场的转移定价方法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企业内部市场的调适性和有关企业能力
一、引言
二、企业内部市场的调适性
三、企业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对管理能力的要求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的分析和测度
一、引言
二、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内涵
三、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标的设计
四、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案例研究
第九章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选题的实践意义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工业组织基本上可以说发生了两种趋势完全相反的演变:一种是以并购和资本积聚为表征的,以交易内部化为核心的层级化;一种是以化大为小为表征的,以内部市场化为核心的扁平化。这两种演变都曾经或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以交易内部化为核心的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初,兼并方式主要是同行业内部的横向联合,优势公司吞并劣势公司,组成托拉斯,代表性案例有标准石油托拉斯和美国钢铁公司。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兼并方式主要是公司间纵向联合,即把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处于相邻生产阶段上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公司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新公司,以实现生产经营的纵向一体化。目前的许多大型企业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如通用汽车公司。第三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分散经营为特征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它历时最长、规模空前。第四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突出特点是将.经营资源集中投注于能够发挥公司优势的业务上,目的是为了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它基本上是对第三次兼并浪潮所形成的低效率的否定,开始把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第五次浪潮现在正在展开,并且愈演愈烈,交易规模越来越大,有时竟达数千亿美元之巨(瓦瑟斯坦,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