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题壁文化研究(J)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刘金柱 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60000版次: 1页数: 345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1007050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题壁诗皆有感而作,随兴而来,有所寄托。不过,题壁佳作非才思敏捷、才艺突出者不能为之。流传至今的那些佳作中,抒发政治抱负者有之,驰情山水者有之,讥讽时政者有之,发泄心中怨愤者有之,儿女情长寄托离人情思者有之,表明英雄情怀者有之……林林总总,题材庞杂、数目众多。著名的题壁作品有王安石的《梅花》、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钗头凤》……这些题壁名作,被千古传唱。
题壁文化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唐宋时期,中国传统诗歌文化处在高峰期,题壁诗骤然大增,形成一种文化潮流。所谓“官壁诗题尽”,所谓“壁间俱是断肠诗”,均言题壁创作之繁盛。
遗憾的是,刻写在各种介质之上的文字难以抵挡岁月的消磨,古人的金书玉言大多已经难觅其踪。但是,当我们静心梳理题壁文化的脉络时,当我们细细品味流传下来的题壁佳作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一人类语言智慧瑰宝焕发的灿烂光辉。
作者简介
刘金柱,1963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宋史中心教授,文学硕士、史学博士。1985年参加工作,在合资企业做过董事、总经理,在出版社当过社长助理,现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艺术学、古代文学、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导师。
在《佛学研究》、《中围文化研究》及韩困、日本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课题和省级课题,博士论文《唐宋八大家与佛教》2004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获得第七届保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届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培养人选。
目录
引论
一、“题”
二、“壁”
三、“题壁文化”
第一章 题壁书法与起源
喜拂前题在粉墙——题壁文字与书法
壁间墨客扫龙蛇——题壁作品的表现形式
刘郎可是疏文墨——题壁的职业化倾向
第二章 题壁文学的保护及消亡
唯恐尘埃转磨灭——中国古代文人对书写载体的选择
如今始得碧纱笼——题壁文字的保藏措施
古板题诗字已讹——诗板与诗牌题诗
第三章 题壁文化的传播功能
一别人间岁月多——科举造成的人口规模流动
榴花不见见君诗——题壁文化的传播功能
第四章 题壁与佛寺文化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以墙壁为舞台的一段公案
闲于石壁题诗句——僧人题壁
清风明月杖头挑——题壁在寺院文化中的地位
山寺归来闻好语 寺院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第五章 吕洞宾题壁与道教文化
白云深处是吾家——题壁与道术
分明知道神仙过——道教题壁故事的主角
路入蓬莱山杳杳——充满神异色彩的题壁故事
第六章 茶楼酒肆中的题壁
下却篮舆访酒家——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情结
他时若遂凌云志——酒楼反诗
春城恋酒不归去——酒家喜文人题壁的原因
第七章 中国古代女性题壁文化
五尺罗巾拭泪珠——题壁体现的女性地位
妇人识字即乱情——题壁作者的性别比例
宁受饥寒不受耻——中国古代妇女的“节义观”
一片愁眉锁未开——《南村辍耕录》记载的女性题壁
对此如何不泪垂——由血泪和生命筑就的作品
第八章 另类的题壁——非常规载体的文学活动
一叶诗题出噤城一一题红诗的主题流变
手持此物行客酒——题扇
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桥
何人窗下读书声——题窗、门
涂抹诗书如老鸦——刻在肌肤上的唐诗
第九章 著名文人题壁列举——王安石、苏轼、陆游的题壁逸事
与岩图写继吾真——王安石题壁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壁
坏壁醉题尘漠漠——陆游题壁
余论
附录:中土之外的题壁文化——古代朝鲜文化中的题壁
独鸟暮归辽先生——古代朝鲜“悬板”题诗
斤斧余形欲卧沙——古代朝鲜剥树皮题诗
时随行雨下高唐——娼楼妓馆的题诗唱和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题壁书法与起源
题壁文字、书法艺术和中国道教同源,似乎是一个虚玄的命题,但如果将三者放到时代的框架中考察,就会发现其间还有许多成立的理由。题壁在书法由书写方式发展成为特殊的审美艺术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理解这一命题最容易接受的理由。题壁书法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技艺,因其书写介体及书写体位的特点,多以草书为之。题壁书法作为特殊的技艺又催生了职业性非常明显的专职题壁人群,与之相匹配的笔、墨、砚等书写工具也随之产生。
喜拂前题在粉墙——题壁文字与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从源头起,就与题壁活动有着不解之缘。文字最初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的,它在初民时期起着延长记忆和促进人际间交流的作用,较少有艺术色彩。后来,我们追求完美的祖先,逐步美化和完善了文字的外在形态,并渐渐赋予文字以感官和精神上的欣赏、娱乐特性,于是文字从单纯的书写符号发展成为具有了多种美学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内容上的娱乐、休闲,与人类与生俱来的鉴赏愿望和能力同步;如对人类行为规范的指导或约束,强化了文字的社会功用;如对文字外形的不断改进,与人类的审美观念保持一致等。
但是,限于远古时期生产工具的相对落后,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约束等因素,文字具有社会文化功能的历程是非常漫长的。无论黄河流域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字还是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的楔形文字,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将文字刻画在最容易保存下来的载体上面,这是一件操作困难而且极不易掌握的技艺,文字的使用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工匠。所以,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同时具备和使用这两种技能。虽然人类的爱美之心与生俱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文字的首选功能恐怕仍是记录和交流,至于其美学意义应该是无暇顾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