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第二版)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法 ,其他法律法规,
作者: 刘大洪著
出 版 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541000版次: 2页数: 495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30566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法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对法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有关经济法研究的三个部分,即经济法基础理论、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该书既注意吸纳国内外法律的经济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经济法制建设的最新实践经验,同时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不囿于前人的新见解,从整体上反映了经济法的经济分析的新水平。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承担的国家司法部部级科研项目——“中国经济法的法经济学分析”课题的最终成果。
经济法学作为门独立的法学学科,与传统法学学科相比,其呈现出诸多特性:开放性要求它将其他相关学科如经济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的可鉴知识为理论、体系、原理、制度完善之用;时代性要求它必须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新鲜事物必将对经济法原理和具体制度加以型塑;应用性要求其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雄才远略的实现出谋划策,如弱势群体的保护、区域的平衡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等均离不开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的实践。经济法诸性决定了经济法的思考角度的创新。本书就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法经济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对法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有关经济法研究的三个部分,即经济法基础理论、宏观调控法、市场规制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既注意吸纳国内外法律的经济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经济法制建设的最新实践经验,同时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不囿于前人的新见解,从整体上反映了经济法的经济分析的新水平。
该著作可作为高等院校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生学习了解经济法学以及法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的法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教材,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经济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大洪,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经济法、企业公司法、法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七项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六项;在法学权威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摘登或全文转载,出版著作、教材、工具书三十余部。代表作有《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研究》(独著)、《企业法律制度研究》(合著)、《反不正当竞争法》(主编)等。被《中国百科学者传略》、《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名人》(第3卷)作为名人收录。先后赴美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希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作学术交流。
目录
第1编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章法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范畴
一、法经济学的含义
二、法经济学的简史
三、法经济学的方法
第二章经济法的法经济学分析思路
一、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的关联
二、经济学的主张与经济法的兴起
三、经济法基本范畴的法经济学解释
第三章经济法的成本分析
一、经济法成本的界定及构成
二、影响经济法成本的因素
三、降低经济法成本的理论思考
第四章经济法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法效益的涵义
二、经济法效益的特征
三、实现经济法高效益的方略
第五章政府经济行为优化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学进路下的政府经济行为优化
二、WTO视角下的政府经济行为优化
第六章特别分析:政府失灵语境下的第三部门
一、第三部门的内涵及外延之界定
二、政府失灵与第三部门的兴起
三、准公共物品的非政府化供给与第三部门的兴起
四、从政府失灵看我国第三部门的法律规制之不足
五、从弥补政府失灵看我国第三部门的法律规制之完善
第七章经济违法行为的法经济学透视
一、经济违法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及其与经济违法行为发生的关系
二、影响经济违法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以及经济违法行为成
本过低对我国经济秩序的影响
三、控制和惩治经济违法行为的法经济学思考
第八章特别分析:经济公益诉权
一、经济公益诉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经济公益诉权的权利属性
三、经济公益诉权行使的要件
四、经济公益诉权行使的冲突及其解决机制
第2编法经济学视野中的宏观调控法研究
第九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的法经济学释义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二、宏观调控法的特征
三、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四、宏观调控权的归属
五、宏观调控法的手段
六、宏观调控法和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特别分析:宏观调控中的政府诚信
一、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诚信现状及根源分析
二、宏观调控法援引诚信原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三、宏观调控中政府诚信建设的法律对策
第十一章税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法经济学上税法基本理论的构建
二、税收政策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三、税务代理法律制度的法经济学考察
四、税收违法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第十二章特别分析: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
一、税收中性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涵义
二、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理论探讨之现状与反思
三、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关系的再认识
四、税收中性与变迁中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政府采购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政府采购法的性质
二、政府采购法的经济功能
三、政府采购法的交易成本分析
四、政府采购法的博弈分析
第十四章金融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金融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理论概述
二、金融监管原因的法经济学分析
三、金融监管机制的法经济学分析
四、构建理想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
第十五章国有企业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市场经济下企业法的重新定位
二、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成本的分析
三、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分析
四、国企改革中劳动者双重权利的构造与实现
第十六章特别分析一:国有资产管理协调机制
一、和谐社会法治理念与国有资产管理协调机制
二、国有资产管理协调机制之宏观思考
三、国有资产管理协调机制之微观发轫
第十七章特别分析二:中国股市治理制度创新
一、以股抵债的法经济学审视
二、以股抵债之进一步规制
第十八章特别分析三:企业社会责任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对可持续发展的塑造
二、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实现
第3编法经济学视野中的市场规制法研究
第十九章法与经济双重视角下的市场规制法原理
一、市场规制理论
二、市场规制法基本原则
三、市场规制法的价值
第二十章特别分析:公平竞争权
一、市场主体竞争权的转型:从自由竞争权到公平竞争权
二、公平竞争权的界定
三、公平竞争权的构成要件
四、公平竞争权是竞争法的基石范畴
第二十一章反垄断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反垄断法中“垄断”的法经济学分析
二、西方国家反垄断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三、中国反垄断立法的法经济学思考
第二十二章特别分析一: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
一、对我国自然垄断的基本认知
二、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规制
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的考察与评析——以电信业为例
第二十三章特别分析二:行政垄断及其规制
一、行政垄断的再界定
二、行政垄断的行政法规制
三、行政垄断的法文化规制
第二十四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竞争与不正当竞争原理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原理
第二十五章产品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经济学分析
一、产品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法经济学分析
三、我国产品责任原则的立法现状与实效
四、我国产品责任立法之完善
五、产品责任个案分析之一:“假一罚十”
六、产品责任个案分析之二:诉讼成本与效益
第二十六章特别分析:消费信息的不对称
一、消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提出
二、消费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之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民法对消费信息不对称的规制
四、经济法对消费信息不对称的规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法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范畴
一、法经济学的含义
(一)诸多的不同称谓
何谓法经济学?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法经济学之前碰到并要理解的关键问题。归纳起来,在西方国家,一般有这么几种称谓:Economic Analysis of Law;Law and Eco—nomics;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Law—Economics;The Economics of Law;Eco-nomic Approach to Law;Legal Economics;Economic Jurisprudence等。与此相对应,国内学者在翻译时也用不同的名称来指代它,如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和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法律一经济学;法经济学;法律的经济方法;法律经济学;经济法理学等。
对于这些不同的称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因而都具有合理性的成分。比如,站在法学学科的角度,可以把它称为经济分析法学、经济法理学,只是因为经济法理学似乎无法涵盖它的所有范围而没有得到经常的使用,经济分析法学意味着对传统法理学进行了某种改造或者在法理学中加入了与传统相异的因素,另外它还说明了经济分析广泛地用于解释具体的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演进、结构、效果及预测等方面,因此较之“经济法理学”无疑具有某种概念上的竞争优势。站在经济学或者其学科的角度,更多地把它理解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法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的经济方法”等。如果站在学科中性或者跨学科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法和经济学”、“法律一经济学”等。
在国外,法经济学学者罗宾麦乐怡指出,“法律的经济分析”只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模式中研究既定社会制度中的法律问题,而“法和经济学”的研究应注重经济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的相互关系,分析和评估相关可供选择的多种社会模式,研究和探索各种不同社会模式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结果。因此,既要注意法律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又要注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它加以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