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刘明华等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326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106053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采取的是文化学阐释的路向,所论对象均为作家、作品,或某一重要的文学现象及文学公案。、在全书结构上,是以几个重要的作家或文学现象为纲,从不同的角度人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解读其丰富的文学意味或文化意味,并由此形成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本书还希望这些个案研究的不同角度能在整体感上产生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即作家作品研究在文化视野下可能产生的多重解读,以及文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的存在。
全书讨论的若干问题,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若干著名作家、作品和文学公案。其中,对《桃花源记》的研究,个人认为是自己近年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尝试的代表作。文章从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神话学等角度对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试图说明一篇杰出的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世世代代对其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写作持续了多年,期间也断断续续形成文字。但完整的研究成果,是在本书出现的。说“(几)十年磨一篇”,也是非常符合实情的。其间收集资料、清理思路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沉潜与偶有所得的发现的快乐,也只有个中人能够体会。杜甫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以往研究中涉及但未能深入的一个问题,本书从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拈出“民胞物与”这一文化概念,对其个案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符合中国传统的,也是可以与人道主义的内涵汇通的;他如从唐代贬谪制度和量移制度考察士人的复杂心态及其相关作品;从接受心理的角度考察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变迁和定位;从宋代尤其是南渡之初的禁乐制度考察宋词独立于音乐的文体演变过程;从宋代著名的乌台诗案考察政治上的高压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和中国文字狱盛行的政治文化背景等,都试图对一些特定的文学现象、文学人物、文学事件,进行文化视野下的阐释,并力图有所创获。这些文字,也是自己多年的研究和教学思路的成果,是一些研究生共同对这一思路认可,并全力完成的成果。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认为此书的出版是有特别的意义的。这既是自己的研究思路的拓展,也是自己努力实践的研究型的教学的一次总结。
目录
予
前言
第一章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
1理想性——超然纯美的世外桃源
2神秘性——仙界奇遇的结构模式
3山川形胜与原型之争
4避乱异地与聚族而居
第二章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中国式人道主义的典型情感
1身受感同的推己及人
2“民胞物与”的情怀
3宽容的悲悯者
第三章李杜友谊的历史演进——两个天才诗人的认同之解读
1初逢洛阳——从激情的崇拜到冷静的反思
2 困居长安——从求仕的屈辱到对自由的感悟
3乱世飘泊——从心灵的共振到人格的追随
第四章李杜笔下的女性题材——李杜女性观念比较
1喻指与写实——李杜女性题材的虚与实
2飘逸与沉郁——李杜女性题材的审美变化
3红颜祸水与红颜薄命——杜贵族女性题材透视
4渴求与礼赞——从李杜婚姻看抒情主体的差异
第五章道家思想与李白的超越追求——李白人格理想的文化特征
1儒道消长与李白的独立人格
2李白的功业理想的自我实现特征
3自我实现与李白诗歌现实内容的弱化
4功成身退的道文化指向
第六章量移制度下的贬谪文人心态——特殊文人群体的文学心理解读
1量移的对象、种类及始见时间考
2唐代量移实施的具体情况
3量移与唐代政治斗争
4量移与唐代贬谪士人心态
第七章乌台诗案的政治文化解读——比兴传统与文字狱
1乌台诗案概述
2台谏的表现及其对涉案诗文的阐释
3苏轼的表现及其对涉案诗文的阐释
4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5宋人与后人对涉案诗文的阐释
……
第八章南宋乐禁与宋词的案头化
第九章从诗人到文化
第十章从“微言大义”到“诗无达诂”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他的杰作《桃花源记并诗》分不开。一篇杰出的作品的内涵往往是十分丰富的。艾略特曾建议以审美标准评价文学的文学性而以超审美标准评价文学的伟大性。他认为:“‘文学的伟大陛’不能单纯以文学标准来决定,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它是文学与否这一点却只能由文学标准来决定。”《桃花源记并诗》的文学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界对此的讨论也很充分,但对其“伟大性”(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或丰富性,却认识得不够全面。笔者认为,这篇诗文给人们提供了从政治、哲学、宗教、民族、地理等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性,从而给读者无限启迪和联想。
本章试图从大文化、多角度人手解读这篇诗文的丰富多样性,并进而解释作品在中国文学史及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
一理想性——超然纯美的“世外桃源”
从思想史上看,“桃花源”是中国本土大同理想的一个艺术典范。“桃花源”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已成为中国乌托邦的专有名词。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构想人类理想社会时,各家各派,各有不同。孔子的社会理想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老子的理想则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在庄子的“至德之世”,“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一而不党,命日天放。”人“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篇》)成书于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则借孔子之口,系统地提出了“公天下”思想并勾勒了大同社会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