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医师诊疗备要
分類: 图书,医学,精神病 心理病学,
作者: 韩景献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227000版次: 1页数: 259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710027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整理针灸医生必备的关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四医学与针灸学知识,如神经系统解剖基础,针刺技巧、针刺手法量学概念及操作,常用腧穴功用主治配伍,针对刺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处理等,重点介绍了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本书图文并茂,重点突出,适合广大针灸临床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韩景献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围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会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70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长期从事针刺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注意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解决临床中多种疑难病症。1987年获笹川奖学金资助远赴日本京都大学及北里大学,与日本老年医学教授合作进行针刺抗衰老研究达两年之久;1993年将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成功引进中国,填补我国老化动物模型的空白,在脑衰老及老年期痴呆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三焦气化失司”是衰老的根本病机,创立了老年期痴呆的“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治法.临床研究显示该针法治疗老年期痴呆的有效率达80%,基础研究从神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医师诊疗备要经行为学、生物化学、形态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揭示了针刺作用机制。近年,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五“攻关”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l项,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9项。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7篇。
目录
第一章古代针法简述
第一节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刺法的起源
二、刺法的发展
第二节 针具
一、针具的发展
二、古代九针
三、现代常用的针具
第三章毫针刺法
第一节毫针刺法
一、指力和手法的训练
二、针刺前的准备
三、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第二节针刺手法
一、进针法
二、行针手法
三、留针与出针
第三节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其临床研究
三、针刺手法量学的研究
第四节针刺注意事项
第五节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后遗感
七、脏器损伤
第三章神经系统解剖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及活动方式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
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
一、脑神经
二、脊神经
三、自主神经系统诋、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腧穴的针刺手法及配伍
第一节头颈部腧穴的针刺手法及配伍
一、百会
二、太阳
三、阳白
四、耳门、听宫、听会
五、睛明
六、承泣
七、风池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古代针法简述
第一节 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刺法的起源
自人类的双手能够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即从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时,刺法也就随之开始萌芽了。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称为“砭石”,《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是指用细洁光滑的小石块磨制而成,用于医疗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灵枢•玉版》日:“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礼记•内则》注:“古者,以石为箴,所以刺病”。可见,砭石最初是朋来划破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为适合穿刺或切割的需要,砭石的形状亦趋多样化,或有锋,或有刃,故义称针石或镌石。随着针具的发展。针刺法也得到了发展。
二、刺法的发展
现将有关针刺发展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人物及其学术特征.简述如下:(一)原始时代以砭石刺病的方法是针刺疗法的前身,如前所述,原始时代的刺法较为简单,只是用于放血排脓。随着针刺工具的改革,针刺的方法也不断丰富。
(二)战国、秦汉时代
1.《黄帝内经》针刺的T具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在《内经》中多篇涉及到九针的应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其论述是颇为精辟的。在刺法方面提到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阖补泻等补泻方法,为后世的针刺方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