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创新教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郭汉民主编
出 版 社: 湖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43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81834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走向创新教育——“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共分四编,40余万字,前三编对“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探讨过程、理论依据及推广应用的教学实验情况作了翔实的叙述和分析,第四编是已公开发表的研究“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30余篇论文结集。完全可以预期,该书的出版将会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这项成果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在办学理念、结构调整、管理体系、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进展,但在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方面却相对滞后,大学课堂普遍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郭教授的“研讨式教学改革”就是要实现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即把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讲授式改变为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和讨论交流的研讨式,这一重大转变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五个方面:一是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使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二是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三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润物无声地提高学习能力,如检索文献、阅读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等;四是重视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变教师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建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五是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改变“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做法,重能力、重过程、重学生自评与互评,让评价对所有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可以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启示。
其次,这项成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将一门课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指导选题;第二步,独立探索;第三步,小组交流;第四步,大班讲评;第五步,总结提高。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准备,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它将指导学生研究与讨论交流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讨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较好地协调处理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与科研以及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它经历了十余年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值得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加以推广,至少可以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
目录
第一编 “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探索历程
前言
第一章初步尝试
一、尝试改变“填鸭式”教学
二、全校性教学改革研究课
三、大学生的心声与期待
第二章回应挑战
一、遇到挑战
二、正面回应
第三章 扩大试验
一、两份“研讨式”教学改革计划
二、师生协同努力 推进教学改革
三、评学议教与问卷调查
第四章再接再厉
一、公之于世
二、理性思考
三、新的追求
第五章坚持不懈
一、八年未曾间断
二、一项特别条件
第六章水到渠成
一、胜算在握
二、大型公开课
三、学生学术讲座周
第七章推而广之
一、列入国家课题
二、研究推广应用
三、征询专家意见
四、一个渐进过程
第二编 “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理论探讨
前言
第一章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中的主体论
一、主体性是现代教学论的生长点
二、主体论在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中的乐学论
一、乐学的生理机制及其教学价值
二、乐学论在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中的互动论
一、互动的心理机制及其教学价值
二、互动论在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中的发展论
一、学生发展的潜在性
二、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四、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五、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发展性
第五章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中的创新论
一、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创新背景
二、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创新之处
第六章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中的方法论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特征
二、研讨式五步教学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三、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本编参考文献
第三编“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的应用报告
第四编“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研究论集
书摘插图
第一章初步尝试
一、尝试改变“填鸭式”教学
我从事“研讨式”教学改革是从1997年9月开始的。那时我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工作,担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为本科生讲授《中国近代思想史》和《近代湘籍名人研究》两门课。对于我教的课,学生的评价很高,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刷刷不停地记,期末背背笔记。那些平时偷懒不做笔记的人,临考前就将别人的笔记拿去复印狂背一顿以应付考试。我感到这种传统的教学虽有某些优点——有利于较快地系统地传授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但从长远看,从根本上看,如果这种方式过于普遍地采用,将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与党和国家制定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对于这种情况,我虽说并不满意,却也似乎习以为常。
1997年9月,我开始给历史系基地班的学生上《近代湘籍名人研究》课。基地是指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文史哲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995年首批获得中文与历史两个基地。按规定,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每年招生30人,从本科招生第一批次中录取,不足部分在全校新生中选拔补充。这些学生并非普通师范生,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将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如何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我开始思索着如何在基地班教学中进行一些改革,以利于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