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学,人口学 ,
作者: 卢亮著
出 版 社: 湖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189000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0818353包装: 平装目录
绪论
第一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的理论分析
1.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综述与评述
1.3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分析
第二章劳动力转移的来源:农业部门隐性失业
2.1理论以及概念的辨别
2.2农业隐性失业规模的估算
第三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量的变化
3.1 乡镇企业部门中的就业特征
3.2 乡镇企业产权结构与经营目标的变化
3.3 乡镇企业的分散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第四章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和城市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4.1非正规就业的概念与现状
4.2制度变迁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
4.3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中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第五章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就业
5.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5.2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促进
5.3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水平变动
第六章城市化中的城乡统筹就业
6.1城乡统筹就业出现的背景
6.2城乡统筹就业的含义
6.3城乡统筹就业的指标体系
6.4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步骤
第七章总结、政策建议和展望
7.1总结
7.2政策建议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的理论分析
1.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1.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三个阶段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地区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式与一个国家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基本上与工业化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转移。改革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绝大多数集中在镇、小城市。当乡镇企业发展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限制和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投资以后,农村劳动力又开始涌向异地的大中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人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为了顺利推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问和地域上的转移,由此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农业部门的萎缩,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1978年的农业产值份额比1952年下降了22.4%,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了13%,相比之下,工业的产值份额上升了27.3%,工业劳动力份额仅仅上升9.9%,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农业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