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张亚新 著
出 版 社: 济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25000版次: 1页数: 242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10587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中的一种。陶渊明、李白和苏轼在许多方面历来被视作古代文人理想品格的代表,本书重点对三人的品格表现作介绍和评析,同时兼顾古代文人理想品格的总体表现,力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者读过本书后,能对古代文人理想品格的构成、表现、成因、影响等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并能引发一些思考。
内容简介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
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讲述了从陶渊明到苏轼之间的古代文人理想品格。
目录
引言
一 伤时忧国 济世爱民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涤荡振刷”,力图“卓然有所立”
力行“惠民之政”
“惟有悯农心尚在”
“至今欲食林甫肉”
二 志存高远 坚定不移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鸟爱碧山远,鱼游沧海深”
三 守正不阿 特立不群
“赋性刚拙,议论不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四 笑对人生 乐观旷达
“谈笑于死生之际”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
五 任情适性 跌宕不羁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野性犹同纵壑鱼”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六 怡性田园 纵情山水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一生好入名山游”
“我是识字耕田夫”
七 民胞物与 一派真情
黎民百姓的朋友
同道知音
伉俪、父子与兄弟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八 驰骋文苑 异峰突起
学兼百家,才该众艺
戛戛独造,自成大家
从平淡自然到自然天成
九 哲人风采 魅力永存
对人生哲理的体悟与探求
对物性事理的求索
对艺术辩证法的思考与阐释
十 儒道玄佛 博采兼收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一 伤时忧国 济世爱民
《礼记•大学》有言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心思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以后家族才能整治好,家族整治好了邦国才能治理成功,邦国治理成功以后天下才能太平。这就是儒家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可见,修身的目的,最终是要治国平天下,这同儒家反复强调的国君要有“德”的主张是一致的。因此,凡注重自身修养的人,凡有“德”的人,往往具有伤时忧国、济世爱民之心,往往能把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放在心上,总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些好事。而对黑暗的政治和那些祸国殃民的当道人物,则往往敢于怒目以对,直言抗争。其中的不少人,抱有先国后家、先国后己甚至舍家为国、舍身殉国的理念,成为品格最为崇高、人们最为敬仰的人。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在抱有先国后家、先国后己甚至舍家为国、舍身殉国理念的古人中,范仲淹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古代不少仁人志士立身处世的信条。特别是当政局出现动荡、国家出现危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仁人志士们更是热血沸腾、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