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注释本

分類: 图书,法律,法律法规,法律法规释义,
作者: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编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79000版次: 1页数: 85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368430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权威文本:选取标准文本,由权威立法机关审定并撰写适用提要;
专业解读: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对重点法条进行注释,每条提炼条文主旨;
实用信息:条文下加注关联法规索引,书后附录文书范本,流程图等实用工具;
相关规定:附录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以及其他实用政策信息。
内容简介
当今社会,法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晦涩的专业术语,艰深的法律理论,庞杂的立法体系,这些法律与生俱来的特点,却都成为了读者理解、掌握法律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本社特组织编辑出版了这套法律注释本系列丛书。除了法律文本为权威标准文本外,还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本套书的实用性与易用性,本套书有以下特点:
(1)权威部门审定。本丛书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相关立法同志进行审定,内容准确权威;
(2)法律适用提要。每本书都由立法机关相关专家撰写该法的适用提要,帮助读者对每一个法的精神和精髓有更深入的理解;
(3)重点法条注释。对重点法条进行条文注释,且每个条文都提炼出条文主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法条内容;
(4)相关配套规定。书末附录一些较为重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使读者在使用中更为方便、实用。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第二条调整范围
第三条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第四条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协商和解
第五条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第六条举证责任
第七条劳动争议处理的代表人制度
第八条 劳动争议处理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第九条劳动监察
第二章调解
第十条调解组织
第十一条担任调解员的条件
第十二条调解申请
第十三条调解方式
第十四条调解协议
第十五条申请仲裁
第十六条支付令
第三章仲裁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七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设立
第十八条制定仲裁规则及指导劳动争议仲裁工作
第十九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及职责
第二十条仲裁员资格条件
第二十一条仲裁管辖
第二十二条仲裁案件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仲裁案件第三人
第二十四条委托代理
第二十五条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第二十六条仲裁公开
第二节申请和受理
第二十七条仲裁时效
第二十八条仲裁申请
第二十九条仲裁申请的受理和不予受理
第三十条仲裁申请送达与仲裁答辩书的提供
第三节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一条仲裁庭组成
第三十二条 书面通知仲裁庭组成情况
第三十三条仲裁员回避
第三十四条仲裁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开庭通知与延期开庭
第三十六条视为撤回仲裁裁决和缺席裁决
第三十七条鉴定
第三十八条质证、辩论、陈述最后意见
第三十九条证据及举证责任
第四十条仲裁庭审笔录
第四十一条当事人自行和解
第四十二条仲裁庭调解
第四十三条仲裁审理时限及先行裁决
第四十四条先予执行
第四十五条作出裁决
第四十六条裁决书
第四十七条终局裁决
第四十八条劳动者提起诉讼
第四十九条用人单位申请撤销终局裁决
第五十条不服仲裁裁决提起诉讼
第五十一条生效调解书、裁决书的执行
第四章附则
第五十二条事业单位劳动争议的处理
第五十三条仲裁不收费
第五十四条生效时间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节录)(1994年7月5日)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节录)(1995年8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节录)(2007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3年7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1993年9月23日)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1993年11月5日)
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1995年8月17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1993年11月5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1993年10月18日)
书摘插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提要
我国于1987年恢复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随着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1994年《劳动法》的相继颁布实施,形成了“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即发生劳动争议先调解、再仲裁、再经两次审判的程序。这一程序制度对解决劳动争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劳动争议处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近年来全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持续大幅上升,争议案件日趋复杂,争议内容日益多样化,调处难度加大。二是,劳动仲裁机构和人员非专业化的弱点日益显现出来,劳动仲裁规则层级低而且因地而异,缺乏公信力。三是,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劳动者维权成本高。
在总结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从2005年10月开始起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草案尽最大可能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于基层,强化调解,完善仲裁,加强司法救济,以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四章五十四条,对以下制度作出了规定和明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