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评传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王晓毅 著
出 版 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2-1字数:版次: 1页数: 43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5025624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本书传主王弼,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有文名,卒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始之音”。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又以为“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又“援老入儒”,以玄学代替当时逐渐衰微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所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本书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撰著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前篇《何晏评传》和正篇《王弼评传》,共同揭示了正始玄学的形成动因、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在经学危机、道家复兴和佛教东渐的条件下,何晏初步创立了贵“无”本体论玄学。王弼则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本末体用方法成功地解答了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等一系列学术难题,以形名学逻辑习惯,得意忘言,全面刷新了《老子》、《周易》和《论语》,奠定了魏晋玄学的理论基础,将中国文化引入儒道融合的新时代。由于王弼哲学的终极关怀不是社会理想,而是生命自然本色,因而存在着弱化社会凝聚力的历史局限。
作者简介
王晓毅,1954年生,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8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史。对魏晋玄及其与儒道、佛的关系,用力较多。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文化的清流》、《放达不羁的士族》、《嵇康评传》、《中国古代人才鉴识术——译注与研究》。同时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引论:汉魏之际的学术巨变
一、时代课题
(一)经学危机
(二)黄老复兴
(三)儒道异同之辨
二、社会动因
(一)士族思想性格的双重裂变
(二)庄园的文化意义
前篇:何晏评传
第一章 建安时代的“假子”
一、身世之谜
二、曹氏家族的文化氛围
第二章 太和“浮华”少年的领袖
一、浮华案前后
二、新思潮的萌动
三、必然与偶然
第三章 正始之音的灵魂
一、清谈大宗师
(一)从游宴到清谈
(二)才性与三玄
二、玄学创始人
(一)《无名论》
(二)道根与佛法
三、悲剧改革家
(一)正始改制
(二)高平陵政变
(三)盖棺论难定
正篇:王弼评传
第一章 家世生平
一、山阳王氏
二、荆州学派
(一)荆州官学史
(二)荆州学风
三、天才少年
第二章 学术新创
一、从象数到本体
二、形名之辨
三、言意之辨
四、本末体用之辨
(一)本与末
(二)体与用
第三章 儒道经典新释
一、《老子注》与《老子指略》
(一)“道”与“无”
(二)以无为本与以无为用
(三)自然与无为
(四)朴散真离与返朴归真
(五)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
二、《周易注》与《周易略例》
(一)从天命到性命
(二)卦时与爻位
(三)易道与太极
三、《论语释疑》
(一)《集解》与《释疑》
(二)礼乐与真情
(三)性与情
第四章 千秋功过
一、不朽贡献
二、历史局限
附录
凡例
附录一:年谱
(一)何晏年谱
(二)王弼年谱
附录二:著作考
(一)何晏著作历代著录及考辨文字
(二)王弼著作历代著录及考辨文字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文献索引
三、词语索引
书摘插图
前篇:何晏评传
第一章 建安时代的“假子”
动荡的建安年代,名为汉朝司空而实为中原霸主的曹操娶了一位年轻的寡妇尹氏为妻,同时也收养了她年幼的儿子。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体弱多病的养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竟扮演了与其养父曹操不相上下的重要角色。如果说,曹操的理论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汉魏之际传统儒学向形名法术转变的话,那么何晏尔后创建的融各家于一体的玄学思潮又否定了曹操的名法,影响中国文化达几百年之久。因此,深入探讨曹操与何晏的关系也就有了突出而醒豁的意义。因为只有从那些实际存在而非凭空想像的历史联系中,才能深切把握思想流变的真迹。
一、身世之谜
何晏的身世也许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谜。
关于何晏的家族和籍贯,魏晋史书中大都说其祖父是汉末大将军何进。尽管也有其祖父不是何进而是何苗的记载,但何苗是何进的弟弟,两者又都是汉灵帝何皇后的兄弟,所以何晏的籍贯是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应当没有疑义了,因为《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多次涉及这些风云人物,对他们的籍贯,没有其它不同的说法。然而,《太平寰宇记淮南道庐州》却记载何晏的坟墓在庐江县。“何晏坟在(庐江)县北十七里,其墓高大,景元二年有人发墓得砖铭,是何公坟。”众所周知,汉魏时期盛行归葬习惯。某人客死他乡后,其亲属或门生故吏往往不辞艰辛将其遗体送回故乡安葬,营地为冢,烧砖造墓。政府对行刑的犯人,亦是如此。何晏被杀于洛阳东市,其墓远在千里之外的庐江,足以说是归葬习俗所致。虽然不能排除后人为攀附名流提高本地知名度而伪造古迹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地下发掘的实物资料或文献资料推倒《太平寰宇记》的记载,那么何晏的籍贯和家世则永远跟着一个小小的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