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妙谛.中医三名三绝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杨运高 主编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 340000版次: 1页数: 465印刷时间: 2008/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911804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黄疸、胁痛、胆胀、鼓胀、积聚(肝积)、肝痈(肝脓肿)等6章,以名著经典精讲、名医经验精粹、名方应用精析的形式探讨了各种肝胆病证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名医诊治经验等,以帮助中医医师领悟其中的奥秘,使之悟于心中,触类而旁通,达到切实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作用。该书内容丰富新颖,科学性强,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主要供中医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古文献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黄疸,古文献中亦称“黄瘅”,是指以面、目、皮肤色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它与西医学中的黄疸含义相同,包括西医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凡是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黄疸一病,首载于《内经》,称之为“黄瘅”。《伤寒论》、《金匮要略》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5种,并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自此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和张仲景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临床实践经验,逐步加深了对黄疸的认识,在理论上和治疗上不断求得发展,逐渐日臻完善。
第一节 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黄疸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
1.《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2.《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其对黄疸主症的描述十分准确,尿黄、目黄是黄疸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外还可见到身体其他的部位发黄。
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
这是最早对黄疸病因病机的描述。《内经》提出了炎暑湿热之邪搏结为黄疽的病因病机,这也是至今临床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
4.《素问•玉机真脏论》:“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日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阐述外邪侵人人体,经过脏腑传变而发为黄疸的机制,肝病传脾,木郁克土,土郁生湿,郁而发黄,是为黄疸。
……
目录
第1章黄疸
第一节名著经典精讲
一、《黄帝内经》:黄疸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
二、张仲景《伤寒论》:黄疸治疗的原则
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的分类、治则与预后
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十六种黄疸和急黄、阴黄
五、孙思邈《千金翼方》:瘀血黄疸
六、朱肱《活人书•疸病证治》:区分黄疸与瘀血
七、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肾黄
八、《圣济总录》:黄疸的病因病机
九、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黄疸有湿和热偏重之异
十、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积久成瘅
十一、朱丹溪《丹溪心法》:疸不必分五
十二、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黄疸分阴黄阳黄
十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酒疸
十四、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的分类和阴黄的治疗
十五、明•吴又可《温疫论》:温热黄疸,大黄为主
十六、楼英《医学纲目》:黄疸与黄胖
十七、林佩琴《类证治裁》:阴黄补脾
十八、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阴阳分治
十九、黄元御《四圣心源》:黄疸主要与肝胆脾相关
二十、李中梓《医宗必读》:阴黄特征
二十一、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瘟黄
二十二、陈士铎《石室秘录》:黄疸预后
二十三、喻昌《医门法律》:虚黄
二十四、钱镜湖《辨证奇闻》:开肝气之郁治肝疸
二十五、程文囿《医述》:黄胖
二十六、张璐《张氏医通》:瘀湿成疸
二十七、高等学校中医专业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阴黄阳黄辨证要点
第二节名医经验精粹
一、张仲景治疗黄疸的经验
二、叶天士治疗黄疸经验
三、关幼波治疗黄疸经验
四、姜春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经验
五、邓铁涛治疗黄疸经验
六、朱良春治疗难治性黄疸用药经验和特色
七、汪承柏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经验
八、徐景藩论黄疸诊治
九、王再谟治疗黄疸经验
十、吕承全治疗黄疸经验
十一、李昌源治疗黄疸胁痛经验
十二、李普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经验
十三、张俊富治疗重症肝炎退黄经验
十四、张云鹏论治黄疸经验
十五、谌宁生论治重度黄疸型肝炎经验
十六、张绚邦诊治胎黄经验
十七、苏涟辨证治疗黄疸型肝炎经验
十八、郑陶万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四法
第三节名方应用精析
一、茵陈蒿汤
二、茵陈术附汤
三、茵陈五苓散
四、甘露消毒丹
第2章胁痛
第3章胆胀
第4章鼓胀
第5章积聚(肝积)
第6章肝痈(肝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