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卷(中国社会科学文丛)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孟宪范 等执行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1字数:版次: 1页数: 147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025399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综合性权威学术期刊。我们这份期刊,沐浴思想解放的春风,蒙受杂志社先贤故人的泽惠,背负学术界同仁的厚爱,自1980年创刊以来的24年间,刊发了大量一流学术成果,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甚至具有学术发展的界标性地位。
有鉴于此,为便于学术史的回顾和文献检索,我们将《中国社会科学》自1980年第1期至2003年第6期共24年144期中刊发的属于综合编辑室所负责学科(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教育学、人口学、生态学、文献学等)的文章蔸集成册,编辑成《中国社会科学文丛》出版。《文丛》共有5卷,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文丛法学卷》、《中国社会科学文丛政治学卷》 《中国社会科学文丛.社会学卷》、《中国社会科学文丛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卷》、《中国社会科学文丛综合卷》。
在编辑工作中,我们本着尊重历史的立场,除纠正个别的文字差错外,一律保持文本原貌,而在具体的排序上,则不拘于时序,将选题相类,或具有相关性的文章相对集中,以方便读者。
学术期刊的编辑,是对学术成果首先进行学术评价的社会角色,也是和作者携手同行的朋友。以这种身份,蔸集、编辑144期的文章,感受中国社会科学24年来的脉动,不禁感慨系之。
首先强烈撞击我们心灵的是,我们作者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离世,而他们的文章还散发着理性的光华。重读这些文章,心中泛起对他们的追念:他们在生命富于活力的阶段为本刊所撰稿件体现的使命感,对国家、民族及至人类命运的关切,对真知的追求,以及巨大的热忱,高度的智慧,严谨的作风,都使我们追怀不已。这样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理性力量熔铸而成的宝贵学统,远接先哲,后被来者,成为我们共享的财富。每念及此,对他们的敬意便从心中升起。
目录
前言
民族学人类学
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
马克思和文化人类学
论民族学之发展为科学——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发表一百周年
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化
当代英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评《民族学概论》
中国民族学十年发展述评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
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评王铭铭《社区的历程》
格尔茨的“深度描绘”与文化观
考古学新理解论纲
论民族概念和民族分类的几个问题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
斯大林民族学著作中的HapoдHocTъ中文译法考辨
斯大林的Haция定义评析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
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
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兼评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
摩尔根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
附:实事求是地对待摩尔根模式
评林耀华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兼谈对原始社会史研究的两点意见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
图腾的起源
生殖崇拜文化略论
论群婚
宗教学
书摘插图
马克思和文化人类学 陈胜华 刘鸿辉
本世纪70年代,西欧发表了五本马克思晚年所做的文化人类学笔记。苏联在1975年出版的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中发表了其中的四本。1985年底,根据俄文第2版翻译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问世。马克思晚年文化人类学笔记的发表引出了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在体衰多病的晚年放下写作《资本论》二、三卷的工作而从事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已经作出的各种解释说明,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着对于马克思整个思想的理解,因而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作者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对于原始社会的认识是朦胧粗糙的;50年代研究了印度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后,这一认识开始深化。通过对马克思这一阶段思想发展轨迹的考察,作者提出,马克思是为了科学地研究原始社会,进而完善唯物史观而去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接着,文章又详细论述了马克思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之后对于原始社会认识的发展,以及同时进行的对于过去自己偏离事实认识的校正,指出,这一认识过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看作绝对真理。他重视经验材料,重视实证科学,不断用实证科学的新成果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