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分類: 图书,外语 ,英语专项训练,翻译,
作者: 毕秀英,张泽芬,张云霞主编
出 版 社: 西南交大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900000版次: 1页数: 424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04997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几年的翻译教学实践之后,编者把相关的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本书中收录了成功的、深受学生喜爱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词语的翻译、句法翻译、篇章翻译、辞格翻译、文体翻译(含多种译本比较,译者风格比较)等。
本书的编写经历了两年。在广泛收集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同行老师和从事翻译工作的几位同事的共同努力,探讨了各种翻译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然后把我们共同探讨得出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融入该书,使之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翻译实践是我们学习翻译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本书在介绍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各种翻译技巧加以探讨,同时在技巧篇的每个章节后配有相应的练习,并在本书末附有参考答案,供读者参考练习。本书通过丰富的知识讲解,拓宽了学生学习翻译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信心。
本书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创新: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创新,编者通过对多种译本进行比较,进而对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其次是研究对象,编者把文体学、修辞学与翻译学融为一体,探讨了文体翻译、修辞翻译的研究新领域。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翻译的性质、方法和标准
第二节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
第三节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美学命题
第二章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
第一节译者的知识储备
第二节译者的主体性
第三节 工具书的选择与使用
第四节 电子资源的利用
第三章汉英语言对比
第一节汉英文化差异
第二节汉英词义差异
第三节汉英短语对比
第四节汉英句式差异
第五节汉英语段比较
技巧篇
第四章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与表达
第一节词语的基本对等与不对等
第二节词语转换
第三节增词法
第四节减词法
第五节正反译与反正译
第六节词语的音译、意译、音译+意译、象译和零译
第五章句法翻译
第一节换序译法
第二节断句译法
第三节转句译法
第四节合句译法
第五节缩句译法
第六节转态译法
第七节无主句的译法
第八节省略句的译法
第六章成语翻译
第一节英语成语汉译
第二节汉语成语英译
第三节翻译中汉语四字格的使用
第四节翻译中英语成语的使用
第五节谚语翻译
第六节惯用语翻译
第七节歇后语英译
第八节俚语翻译
第七章篇章翻译
第一节衔接
第二节连贯
第三节意向性
第四节英汉对照文章节选
第八章修辞与翻译
第一节修辞与语义
第二节汉英修辞比较
第三节英汉辞格翻译
第九章不同文体的翻译
第一节小说翻译
第二节散文翻译
第三节诗歌翻译
第四节科技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第五节新闻英语翻译。
第六节广告翻译
第七节商标翻译
第八节菜谱翻译
练习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理论篇
第一章概论
第二节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
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是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它高于方法论,属于对策论课题。可译性问题历来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就双语表层结构诸如文字形态、表层形式设计而言;第二种解释集中于语义,包括隐喻问题、文化翻译中的意义转换,这是中介层级的可译性问题;第三种解释以德国的翻译理论家本杰明(W.Benjamin,1955)的观点为代表,可译性指双语最深层的意蕴上的相通相应,因而可以互补互证。
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后者又涉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征、语言的模糊性、思维表达方式及惯用法的民族独特性、方法论的功能局限性、翻译的层次论,等等。本节不可能对以上诸多问题一一详加阐述,只力求对某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作概略的论述,即以可译性理论依据及可译性限度为重点,适当涉及其中的某些比较典型、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
一、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可译性的哲学依据是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维根斯坦称之为“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语言尽管各异,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家族”——人类的语言交流工具,它们之间必有“家族相似”。
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语际转换的可译性,而在信息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时,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这就是语言之间的非相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