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地排解孩子心中的烦恼
分類: 图书,家庭教育,家教方法,
作者: 晨曦 编著
出 版 社: 海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28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13504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父母的天职是为孩子解除烦恼,家教的宗旨是让孩子快乐成长。
搬开心灵的巨石,放飞孩子的心情,巧解孩子的心结,还原少年的童真。
内容简介
也许我们的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成长必然伴生着烦恼。学习的压力、交往的挫折、不良环境的影响,乃至青春的发育,都会让今天的孩子们产生困惑、紧张、焦虑、忧郁和压抑。
帮助孩子消除烦恼,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是每个真正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所必须履行的天职。有了父母们积极的鼓励、有效的帮助、巧妙的排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将拥有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的生活。
本书从孩子成长的实际出发,集中了当代孩子们最常发生的各类烦恼。以科学的家教方法,对孩子们面对学习压力、不良情绪、人际交往、关系紧张、青春期发育、外界诱惑时所萌动的种种烦恼现象。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有益的探索,科学地阐释了巧妙排解孩子心中烦恼的种种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俗易懂。是一本很适合广大家长阅读的家教图书。
花季少年理应在阳光下快乐地长,虽然他们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但只要有了父母们积校的鼓励、有效的帮助、巧妙的排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将拥有更加幸福、更加快乐的生活。
目录
一 做父母,不能不关心孩子心中的烦恼
1. 您知道吗?孩子的心里有烦恼
2. 孩子心中的烦恼来自何方
3. 帮助孩子排解烦恼是父母的职责
二 让好心情催促孩子学业进步——巧妙地排解孩子学业中的烦恼
1. 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2. 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变厌学为乐学
3. 上课精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要不得
4. 携孩子之手,走出“偏科”的误区
5. 让孩子摆脱刻苦学习却收效甚微的困惑
6. 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
7. 不要因与老师的矛盾而放弃了学习
8. 摆正考试与学习的位置
9. 积极地鼓励孩子告别考试的焦虑
10. 引导孩子,莫以一时的考试成绩论学习
11. 帮助孩子,摆脱“失败综合征”的困扰
12. 改变孩子怕上学、怕上课的厌学情绪
13. 及早防范和矫正孩子的逃学行为
14. 不要强迫孩子一会儿学这,一会儿学那
15. 纠正孩子逃避阅读文字的不良习惯
16.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较
三 搬开压在孩子心灵上的石头——巧妙地排解孩子因,心中的压力而产生的烦恼
1. 轻松解压,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2. 别让隐性压力笼罩孩子的心灵
3. 降低期望值,解除孩子的精神压力
4. 解除高压政策,留住孩子的心
5. 转变家教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
6. 别让分数压弯了孩子稚嫩的腰
7. 鼓励孩子在竞争中学会面对失败
四 放飞孩子的心情——巧妙地排解孩子的情绪性烦恼
1. 正确地对待情绪型的孩子
2. 让孩子控制情绪,远离烦恼
3. 教孩子学会给心情放个假
4. 教孩子如何宣泄不良情绪
5. 用音乐为孩子排解不良情绪
6. 正视缺陷,变苦恼为动力
7. 上孩子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
8. 积极地疏导孩子的忧郁情绪
9. 上孩子摆脱自卑的烦恼
10. 勇敢地面对“低能”带来的尴尬
11. 揭下虚荣面纱,还孩子真实的自我
12. 纠正孩子乱发脾气的不良习气
13. 帮孩子改正蛮不讲理的坏毛病
14. 让孩子提高修养,摆脱嫉妒的困扰
五 学会与他人同步而行——巧妙地排解孩子人际交往中的烦恼
1. 学会交往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2. 指导孩子改善与同学的关系
3. 帮助孩子解开“落单”的心结
4. 有效地帮助孩子从孤独中走出来
5. 指导孩子冷静地化解同学问的误会
6. 孩子要用真诚求得他人的谅解
7. 告诫孩子:要理性面对同学的嘲笑
8. 开导孩子:坦然面对同学的“造谣”
9. 摆脱不被异性注意的烦恼
10. 坦然地与异性同学正常地交往
11. 引导孩子从朦胧的情感中自拔出来
12. 帮助孩子摆脱暗恋的烦恼
13. 引导孩子走出早恋的误区
六 在尊重与平等中消除隔膜——巧妙地排解孩子与师长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烦恼
1. 让孩子打开心灵之门,与老师正常交往
2. 帮孩子找一找害怕与老师交往的原因
3. 教导孩子真诚虚心地接受老师的忠告
4. 孩子应当正确对待和接受老师的批评
5. 引导孩子理解老师的“爱心”与“偏心”
6. 让孩子正确对待老师对自己的误解
7. 区别对待老师对孩子的“冤枉”
8. 及时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9. 父母要主动地与孩子搞好亲子关系
10. 尊重孩子的自尊,不摆家长的架子
11. 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作自己的朋友
12. 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思想沟通
13. 消除“代沟”对孩子的困扰
14. 疏导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情绪
七 好身体成就好未来——巧妙地排解孩子青春期身体发育而产生的烦恼
1. 青春期女孩:身体变化静悄悄
2. 男孩,坦然面对身体的变化
3. 坦然地面对青春痘的造访
4. 鼓励孩子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外貌
5. 帮助肥胖的孩子掌握减肥的方法
6. 女孩应走出苛求苗条的怪圈
7. 解开大男孩的心事之谜
8. 排解少女心中隐藏的忧思
9. 解除青春期孩子对性的困惑
10. 解开月经给女孩带来的烦恼
11. 使男孩摆脱遗精带来的不安
12. 青春期出现自慰行为怎么办
八 给孩子一片温馨的天地——巧妙地排解孩子家庭环境带来的烦恼
1. 鼓励孩子:人穷志不穷,学做精神贵族
2. 帮助孩子坦然面对父母下岗的事实
3. 改变家庭消费方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4. 消除“隔代抚养”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
5. 如何消除不和谐家庭给孩子带来的烦恼
6. 让离婚家庭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九 抵御外界阴霾的诱惑——巧妙地排解孩子由外界引诱而产生的烦恼
1. 教会孩子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2. 拯救沉沦在网络中的孩子们
3. 帮助孩子走出“网恋”的陷阱
4. 把孩子从玩物丧志中解脱出来
5. 告诫孩子切忌盲目“追星”
6. 及时纠正孩子想挣钱的错误想法
7. 教育孩子远离吸烟与酗酒
8. 千万别让孩子变为小小赌徒
9. 让孩子预防与远离“黄毒”
10. 一定要警惕孩子与毒品沾上边
书摘插图
一 做父母,不能不关心孩子心中的烦恼
1. 您知道吗?孩子的心里有烦恼
这一代的孩子们被认为是最幸福、最甜蜜、在物质上能得到极大满足的一代,但在他们的心中,却生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烦恼。用孩子们自己的话说,这些烦恼从“上小学就开始一天天增多”,而且层出不穷,有的孩子甚至感觉烦恼“堆得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
成长必然会伴生着烦恼。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致使孩子们一时应接不暇,很难适应,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烦恼。
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被扭曲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被破坏了,就连密切的亲子关系也变得异常。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又为他们增添不少烦恼。
全国少先队组织曾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了“养成道德好习惯,解决烦恼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以期了解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时,所碰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在亲身实践中解决烦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项活动的目的不是让“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强说愁”,而是不要让那些矛盾和问题成为一部分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障碍,甚至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孩子们的烦恼,被圈定在“自己日常学习、生活及成长进程中所遇到的不好处理的、不知如何解决的或不知如何解决才更好的”问题上。
按照孩子们的述说,他们的烦恼可以数出一百多种,我们根据上述四个关系,为孩子们的烦恼“排排队”,发现他们所遇到的最大的困扰是在人与人、人与自我方面。
孩子们在与父辈、朋友、师长的交往中,遇到的困扰往往令他们自己难以梳理。
某年大年初一,天津市一位叫徐媛的五年级同学要和爸爸一起参加单位的团拜。她把自己打扮好后正在得意,却被妈妈“教导”了一番,最后不情愿地换了一身妈妈指定的衣服。徐媛说,“我简直烦透了,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自由,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由妈妈支配,而我只是一个服从者,我无法去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吉林省长春市某小学的李明同学面临毕业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烦恼重重”。那天进行数学测验,最后一道题他怎么也做不出来。同桌交了卷子后回来轻声催他:“快点交吧!要下课了,再不交老师可要走了。”随即,铃声响了,同桌又催他:“快点,快点,零蛋了啊!”就在那时,他不知怎么突然会做了,匆忙写完交上了卷子。可同桌却怪声怪气地说:“哎哟,你还真的做出来了!没想到,你的脑子不傻呀。”同桌的挖苦让李明感到很苦恼,“现在同学们怎么会变成这样……”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除了成长中的孩子共有的对自身评价方面的问题外(如身材的高矮胖瘦,肤色的黑白等),烦恼更多地集中在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上。其中,最大量、最强烈的便是学习问题造成的烦恼。
“自从升到初三年级,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了,除了作业就是考试。”
南京市某中学的一位同学说。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负担的加重,孩子们的不愉快情绪也越来越多。上海市一位面临初中毕业的同学写道,“每天,作业和作业以外堆积如山的习题分析、测验练习、模拟试卷,让我满脑子都是写不完的作业;解不开的谜团公式弄得我晕头转向,连做梦都看见自己在数字草地上做‘语段分析’;抬头一望,太阳张着“0”形的大嘴笑,一片片云朵土写着许多单词……”
北京市某小学的六年级学生董昊雷,是名大队干部,学习成绩不错。一天,父母带他去一所著名的中学想报名参加入学考试,他们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家长把自己孩子获得的荣誉证书拿给招生老师看。老师快速翻过后只挑出一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严肃地说,我们学校只招特长生和数学尖子生,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我们的招生考试。董昊雷心里很不是滋味,痛苦当初为什么没有精益求精,追求更高的标准。深深的自责给他毕业前的生活增加了几分沉重。
正处于生长期的孩子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尚未健全。他们可能处理不好玩和学习的关系,上课老想睡觉、爱走神、爱说话,或者是在生活中养成了一些毛病,比如动作慢、粗心大意等。这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会常常被成人批评和教导,由此也引发了孩子的一系列烦恼。
据对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0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目前中小学生最大的苦恼是学习与考试引发的焦虑,排在第二位的是人际困扰,这在孩子们倾诉烦恼的活动中得到了印证。
2. 孩子心中的烦恼来自何方
孩子们心中的烦恼来自哪里?主要是来自我们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来自家庭和他们自身。
首先。孩子的烦恼来自于现行的一些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方法。
用反省和批判的精神来认识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确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学博士郑新蓉指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学习许多他们毫无兴趣、对未来又毫无用处的东西?为什么有机会上学的学生当中,却有许多人想逃避学校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离开了分数,就不会评价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为什么每年七月的三天高考,都会牵动几亿中国人的神经,如同到了生死关头?为什么一些学生读了十几年的书,一旦考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撕书?
……可见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内容,距离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学习’化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一个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使命应该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他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人类文化,而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其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助长他的个人主义;重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这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个话题似乎很大,但成人给孩子造成烦恼的许多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由此产生。
其次,孩子的烦恼来自于家庭。也就是来自于父母。
一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与教育的调查曾问到“你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19%的孩子列举的内容与父母有关。有几个数字很耐人寻味:分别有81.9%和89.3%的儿童说“爸爸很爱我”、“妈妈很爱我”,可认为“爸爸很理解我”、 “妈妈很理解我”的分别只有36.6%和48.2%。
从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中,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给孩子带来了烦恼。有位高中生总结了妈妈在自己放学后说了十年的十句话:
作业做完了吗?
别看电视了,赶紧写作业去!
上课要注意听讲。
听老师的话!
你就是不刻苦,老惦记着玩!
这回考了多少分?
现在是竞争的社会,没学历行吗?
早晚你得去扫大街!
我们辛辛苦苦,还不都是为了你!
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好好念,我们那时候……
相信如今的大人和孩子听了这十句话都不陌生,想想孩子能不烦吗?可以说,孩子的一系列烦恼都是由学习压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引发、派生出来的。有媒体在对几千名男孩女孩进行调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烦听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孩子们回答频率最高的是“好好学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春提出,家长的“超前危机感”和紧张心理,最后都转化成了压力,落在孩子头上。父母单调的语言破坏孩子的心理健康、钝化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天天被数落得心烦意乱,而家长却想以此提高孩子的分数,真是南辕北辙。
3. 帮助孩子排解烦恼是父母的职责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一旦遇到了麻烦,如果有个亲近的人听其倾诉,对其安慰,便会使心中的烦恼减轻许多。对成年人是如此,对小孩更是如此。孩子一旦有自己的挫折或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就更需要大人,特别是父母来听他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并从大人和父母这里得到安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越来越多的烦恼,学业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他们需要有人倾听自己的烦恼,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安慰。
作为家长,你倾听过孩子的烦恼吗?你听过后又作了何种反应?是命令、质问、责备还是说教?当你一摆出这些态度,孩子可能就不会再说话了,因为他感到了不被理解,以后他们宁愿把烦恼隐藏起来。
当孩子遇到烦恼时,家长如果不及时去了解孩子的烦恼,不去帮助孩子克服烦恼,轻者会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重者会使孩子走入极端。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老师要推荐一位学生的画到少年宫参加画展。方东和成方的画画得都很好,但方东的画落选了。方东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很是烦恼。晚上放学回家,方东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爸爸,不想爸爸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说明你的画画得没有成方好,你根本没理由生气。”方东本来就有的烦恼就更加深了。
作为家长不能对孩子的烦恼视而不见,家长要主动与孩子多做沟通,了解孩子的烦恼,理解孩子的烦恼,化解孩子的烦恼,帮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否则,孩子整天为烦恼所困,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理解孩子的烦恼,懂得如何帮助孩子排解烦恼,也便成了为人父母者天经地义的职责。
二 让好心情催促孩子学业进步——巧妙地排解孩子学业中的烦恼
1. 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是由学习的需要引起的,它是推动孩子学习的直接动力。孩子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方面,外部动机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外在因素,比如,教师和家长的期待,社会生存的要求等。而内部动机则是推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因素,比如,孩子意识到努力学习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孩子对学习内容有认识性兴趣等。学习的内部动机对孩子的学习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觉主动性。增强孩子学习的耐受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积极正确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能够激发学习动机。然而,在不少孩子身上,学习动机的不正确使他们陷入了迷茫之中,并由此产生着苦恼。
孟京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每天早晨他都要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开始起床,他知道自己不用担心上学会迟到,因为每天父母都会这样反复地叫自己起床,父母几乎成了自己的闹钟了。有时候他甚至不必考虑穿衣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继续睡懒觉的话,父母会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帮着他穿衣服。
每天孟京放学后回到家中,父母总是要求他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每次考试之后,父母也十分关心孟京的考试成绩。但是,每次孟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能令他们满意,因此,孟京也时常会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
难怪,孟京的父母没有上过几年学,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期盼着儿子将来能够考上大学,能够早日成才。
然而,对孟京来说,学习是一件让他很少感到轻松愉快的事情。在家中,父母亲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学习,却很少对他给予鼓励和赞美。虽然他们在生活上为孟京提供了最大的满足,但是,却让孟京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孟京越来越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父母的期待使他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去学校。他不愿意让父母伤心,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他也许不会去上学了。
因此,孟京实在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找不到更多的乐趣。有时学习的确成为孟京感到非常苦恼的一件事情。才上初一,他就考虑着尽早上完初中,混个初中文凭就行了。
孟京很难从学习中体昧到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感到他的学习是为了父母而学的。孟京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能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那么他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学习了。
然而,孟京不知道为谁而学的“责任”也并不完全在孟京身上。事实上,孟京的父母更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因为正是他们不切实际的期待,强制的管理方式,缺乏对孟京心理特点的把握等等,使得孟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由此导致了孟京无奈地面对学习的局面。
从每个学生自身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明白学习并不是为了家长而做的事情,能够明白学习对自己将来人生发展的意义,那么他们就可能会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习。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呢?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孩子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目的教育,是一项经常的重要的教育,它总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孩子世界观的培养联系在一起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在于使孩子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远大酌理想联系起来,与集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求知兴趣
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求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只是个平庸孩子,但由于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的热情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一个孩子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应从如下几点去做:
①与孩子一同探索问题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时,家长必须积极鼓励,并且尽可能回答,实在回答不了的,可与孩子一同请教别人,查阅书籍,寻找问题答案。同时父母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让孩子明确日常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文化知识,要去探索,必须努力去学习文化知识。
②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有些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一切从兴趣出发,热衷于体育活动、电子游戏机、电脑游戏。家长可通过他们的这些爱好,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使他们懂得打球讲究技巧,电脑、游戏机均是高科技的产品,无论哪一样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制造和操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成为电脑专家,必须以学习为基础,掌握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玩得好”、“玩得精”。使孩子把自己爱好活动的动机,成功地转移到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③参加实践活动
鼓励孩子参加课外兴趣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满足和引起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使孩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培养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