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教程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陈丽娟编著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59000版次: 1页数: 224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124586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编写的,由十章组成,分别是:文学审美、文学源流、诗词赏鉴、散文品读、戏剧欣赏、小说建构、写作知识、书法技巧、名家传略、名言警句。全书力求从审美的视角在宏观上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对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文学样式做系统的把握。名篇佳作的赏析,引导读者步入美的殿堂;书法技巧、写作知识,帮助读者提高书法、写作的基本技能;名家传略、名言警句,拓展读者认知视野。
本书适用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各类教育,还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学审美
第一节 美的起源
一、图腾的寓意
二、美的产生
三、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 美学思辨
一、独特的美学主张
二、审美的杰作
三、赋体文学的品质
四、民间戏剧和历史散文
五、两汉的美学思想
第三节 美的发展
一、变革的美学
二、莲花的美学意蕴
三、《文赋》的艺术价值
第四节 文学高峰
一、盛况空前的唐代美学
二、宋诗的奇妙境界
三、真情流露的元杂剧
四、明传奇、小说和民歌
五、清代学者的美学追求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文学源流
第一节 文学的产生
一、中国文学的本源
二、中国文学的分期
第二节 文学的发展
一、上古时期的文学
二、中古时期的文学
三、近古时期的文学
第三节 文学的演进
一、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二、相反相成因素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诗词赏鉴
第一节 诗歌的萌生
一、诗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诗歌的分类与特点
第二节 诗歌欣赏
一、诗歌写作要点
二、诗歌欣赏方法
三、诗歌作品赏析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散文品读
第一节 散文的写作
一、历史沿革
二、概念与分类
三、特点与写法
第二节 美文赏析
一、赏析方法
二、美文品读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戏剧欣赏
第一节 戏剧的产生
一、源流与发展
二、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 名剧鉴赏
一、鉴赏方法
二、佳作赏读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小说建构
第一节 小说的渊源
一、小说产生与发展
二、欣赏方法与技巧
第二节 名著论析
一、古代文学名著选读
二、现代文学名著选读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写作知识
第一节 基本文体写作
一、记叙文
二、议论文
第二节 科技论文写作
一、学术论文
二、毕业论文
第三节 实用文体举要
一、会议纪要
二、调查报告
三、求职信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书法技巧
第一节 书法的分类
一、书法的概念
二、书法的分类
第二节 书写的要领
一、用笔
二、点画
三、结构
四、章法
第三节 硬笔书法
一、概念
二、学习方法
三、硬笔楷书
四、硬笔行书
五、硬笔隶书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名家传略
第一节 古代著名作家
一、屈原
二、李白
三、杜甫
四、苏轼
五、李清照
六、辛弃疾
七、施耐庵
八、罗贯中
九、吴承恩
十、曹雪芹
第二节 现代著名作家
一、鲁迅
二、郭沫若
三、茅盾
四、巴金
五、老舍
六、曹禺
七、沈从文
八、叶圣陶
九、丁玲
十、郁达夫
十一、钱钟书
十二、周作人
十三、朱自清
十四、周立波
十五、徐志摩
十六、闻一多
十七、艾青
十八、冰心
十九、赵树理
二十、戴望舒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名言警句
第一节 爱国理想诚信
一、爱国篇
二、理想篇
三、诚信篇
第二节 励志勤奋惜时
一、励志篇
二、勤奋篇
三、惜时篇
第三节 美德自信学习
一、美德篇
二、自信篇
三、学习篇
第四节 生命亲情忠告
一、生命篇
二、亲情篇
三、忠告篇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文学审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启发人、鼓舞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就是在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谈文学不可能离开审美。其实,在美被发现的过程中,人不仅发现了客观世界的美,而且发现了自己能够感觉到美之所以为美。中国文明的历史正是为探索与追求美的实现,永不停息的奋斗的历史。本章试图追根溯源,从美学的角度探究文学。
第一节美的起源
一、图腾的寓意
追溯中华民族的历史,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我们是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确切地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在同大自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龙的念和形象,并把它神圣化、图腾化、艺术化,顶礼膜拜,把它看作希望、力量和美的化身。历史资料告诉我们:华夏氏族是以蛇和青鸟为主要图腾的氏族联盟,前者发展为对龙的崇拜,后者发展为西王母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能帮助我们理解与推想远古图腾活动的依稀面目。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随着氏族的不断合并,氏族社会组织的扩大,氏族图腾出现了融合的现象。氏族的最大合并与联盟就是龙与凤图腾的结合。《山海经》中所说的“人面鸟身,践两赤蛇”就是这种融合的体现。战国的楚帛画中绘有在龙凤之下祈祷着的生灵。这足以说明这两种形象的结合被固定下来,成为华夏子孙一直敬仰的图像。
图腾作为一种意识形象,它反映了人作为自然奴隶的地位,表现了人对自然力的崇拜。除大自然的天象地貌外,在靠狩猎谋生的时代,人随时随地都必须准备着同鸟兽蛇虫争斗。为了让“神力”附身,为了在争斗中取胜,他们想象自己能身生两翅,翱翔太空;希望自己能腹生四足,身长千尺,头上长角,可以腾空驾雾,顶破苍穹。他们的想象是如此的丰富,不但让自己的氏族首领执掌神圣的图腾,而且想象着自己的整个民族都是具有神力的图腾的后代,只要高举图腾就足以战胜一切。图腾凝聚着全民族最美好的理想,是“力”的化身,也是“美”的化身。先民忍受着痛苦,让图腾在自己的身上留下印迹,于是出现了文身。图腾成为装饰,不仅留在人身上、器物之上,而且所有的宫殿建筑、住房的屋脊,也都留下了具体的或符号化了的龙凤形象。在所有表现神力的殿堂和神庙中,都存有这种带有深沉感情的艺术特征的积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