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签名本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曹正文 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14000版次: 1页数: 403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929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200篇文字,记录了作者与200册签名本名家的交往经过与组稿过程。并评述了这200位名家的成就,读者从中可了解这些作家、教授、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经历与他们成名作诞生的经过。还可作为文学资料来欣赏。本书文字简洁,评述客观,语言生动,资料性强。每篇文章附有签名本书影,名家手迹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可贵资料。
内容简介
作者以好读书闻名于海上文坛,曾以“米舒”笔名写的专栏吸引了无数读者。作者在编辑园地笔耕30余年,四方约稿,广交名家朋友,编稿之余的意外收获是:得签名本3500余册。作者今择其名家签名本200册,写成200篇短小精悍的文字,以此记录从事编辑工作之甘苦。
本书200篇文字,记录了作者与这200位名家的交往经过与组稿过程。并评述了这200位名家的成就,读者从中可了解这些作家、教授、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经历与他们成名作诞生的经过。还可作为文学资料来欣赏。
本书文字简洁,评述客观,语言生动,资料性强。每篇文章附有签名本书影,名家手迹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可贵资料。
本书阅读对象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与收藏者。
作者简介
曹正文,笔名米舒,《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江苏苏州人,20世纪50年代生于上海。先后当过工人、教师,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1981年考入《新民晚报》社,先当记者,后任编辑,先后执编“夜光杯”、“博闻”、“悦读”、“花鸟虫鱼”副刊,执编“读书乐”1000期,达20年之久。20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7年11月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出席第91届诺贝尔奖颁奖仪式。2006年被文新报业集团聘为资深编辑。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埃及、法国、英国、巴西、希腊、瑞士、土耳其、印度、西班牙等34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课。共出版作品集173部,其中个人专著55部,主编丛书118部,代表作为《珍藏的签名本》《米舒书话》《紫色的诱惑》《唐伯虎落第》《无边风月之旅》《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秋天的笔记》《中国侠文化史》《世界侦探小说史略》《我走过88个城市》。苏州“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曹正文于1992年至2005年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南非、埃及、法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英国、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巴西、阿根廷等32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演。共发表各类文字计1000万字,出版作品集169部,其中个人专著51部,主编丛书118部。苏州图书馆设立的“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目录
书痴说米舒(序一) 冯亦代
书的友谊(序二) 邓云乡
读书做人成才(序三) 丁法章
我与“补白大王”的交往——记郑逸梅
文坛也有登龙术——记章克标
一片冰心在于书——记冰心
醉心词学作新论——记唐圭璋
读书之乐乐何如——记许杰
老被人嘲尚读书——记苏步青
做一个说真话的人——记巴金
“清洁语言文字”的学者——记吕叔湘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记施蛰存
他举起《译文》的旗帜——记黄源
无愧的一生——记楼适夷
工作着是美丽的——记陈学昭
把一生献给儿童文学——记陈伯吹
“竹王”桃李遍天下——记申石伽
书坛不老松——记黄若舟
方寸之间的求索——记钱君匐
“三家村”中一健将——记廖沫沙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记徐铸成
情系清诗六十年——记钱仲联
如何做一个好编辑——记赵家璧
至今犹唱《秋海棠》——记秦瘦鸥
学识渊博通古今——记苏渊雷
艺术追求无止境——记吴作人
锦绣文字滋味长——记柯灵
烹文煮字顺其自然——记张中行
生命不止探索不息——记张岱年
未带地图的旅人——记萧乾
注重调查出真知——记费孝通
《新民晚报》一支笔——记林放
留下《红日》心坦荡——记吴强
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记罗竹风
遨游语海不服老——记季羡林
《诗词例话》及其作者——记周振甫
从容不迫言近旨远——记杨绛
学者晚年写随笔——记金克木
为曹雪芹立传的人——记端木蕻良
他举起了新诗的旗帜——记王辛笛
“听风楼”里乐陶陶——记冯亦代
从研究鲁迅到撰写书话——记唐弢
白洋淀旁一名家——记孙犁
袒露胸怀成一快一——记张光年
陌上花开蝴蝶飞——记黄苗子
唐诗宋词皆我爱——记程千帆
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记叶君健
当年才女今安在——记赵清阁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记周而复
放开眼界好读书——记吴调公
“书上的蝴蝶”飞起来——记杨可扬
朗朗书声北窗下——记王西彦
一片真情在纸上——记梅志
心中的《芳草梦》——记杜宣
先天下之忧而忧——记杨宪益
矗起报告文学的新里程碑——记徐迟
人品文品称一流——记徐中玉
凛然正气的老报人——记冯英子
闯荡江湖五十年——记贾植芳
不要忘记“文革”——记于光远
一辈子与书打交道——记严文井
“未悔斋”里的“盛世微言”——记马识途
构思精妙妙趣横生——记华君武
古朴淳厚拙趣溢纸——记赵冷月
他画了一本“奇书”——记丁聪
《炉边诗话》的启示——记金性尧
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记碧野
一个热爱生活的老诗人——记莫洛
《黄昏小品》不寂寞——记周劭
书刊伴他终生——记范泉
剑风楼上的壶天散墨——记裘沛然
美术理论的探索者—一记邵洛羊
“孤岛文学”的组织者——记于伶
大起大落留余波——记无名氏
“画书皮子”的诗人——记曹辛之
唐诗宋词领风骚——记刘逸生
一生情系《金瓯缺》——记徐兴业
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记吴祖光
风雨年华不寻常——记黄秋耘
是翻译家也是散文家——记吴岩
工作在文学家的摇篮——记哈华
山湖处处有清韵——记陈从周
潜心红学写新论——记周汝昌
六十年滑稽春秋——记杨华生
博大精深的台湾学者——记南怀瑾
做一个人民的代言人——记秦牧
一市秋茶味更浓——记黄裳
文学是人学——记钱谷融
笔下春意溶溶情——记吴冠中
永远年轻的杂文家——记曾彦修
妙语动人——记罗兰
从“鲁艺”走出来的作家——记康濯
一个学者的风度——记王元化
纵横古今谈读书——记柏杨
老夫聊发少年狂——记汪曾祺
人生难得“三并举”——记蒋星煜
迷人的十四行诗——记唐浞
诗歌森林一灌木——记冀汸
丝弦声中说《西厢》——记杨振雄
“漏雨楼”里的翻译家——记钱春绮
银幕上的儒雅小生——记孙道临
书廊漫步多情趣——记吴小如
含泪捧读《离魂草》——记绿原
嘶哑的歌声充满了激情——记曾卓
从新闻记者到史学家——记唐振常
情系《笔会》三十年——记徐开垒
故人的纪念碑——记耿庸
小人书里的大学问——记贺友直
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记何为
打开美国文学一扇窗——记董鼎山
博采众长论美学——记蒋孔阳
俄罗斯文学的传播者——记草婴
文坛“怪味豆”——记林斤澜
品性高洁的石头——记牛汉
为孩子们写作——记任溶溶
一个快乐的老书迷——记范用
《玄灯医笺》一奇书——记高光
皇城根下的红学家——记冯其庸
新武侠的开创者——记梁羽生
心中的一方净土——记袁鹰
写活旧上海的大亨——记沈寂
无人不知金大侠——记金庸
圆了一个文学梦——记艾明之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_=_记任大星
藏书家是个杂家——记邓云乡
“梅表姐”住进《小木屋》——记黄宗英
女博士本是奇女子——记陈香梅
藏书的格言——记高莽
他是一片迎接春光的叶子——记李瑛
多情多义的“吹公”——记谭仲夏
毕生为他人作嫁衣——记谢泉铭
把戏文当作书本的作家——记新凤霞
诗情妙在文章问——记忆明珠
“幽默散文”寄乡音——记余光中
“小巷深处”的美食家——记陆文夫
燕南园的故事——记宗璞
反思后的锋芒——记牧惠
与书结缘情意长——记姜德明
少年人的好朋友——记任大霖
从《家庭问题》到《情魔》——记胡万春
风雨中的一棵白桦树——记白桦
人生寂寞好读书——记鲍昌
借古说今有寓意——记李国文
打磨抛光的野石子——记苏晨
“我为读者而写作”——记卧龙生
有情有趣的人物画——记刘旦宅
为通俗作家立传的教授——记范伯群
《草木篇》的生命力——记流沙河
政治上的龙卷风——记蓝翎
泼墨写意绘风云——记任光椿
有辣味的幽默讽刺家——记舒展
白发红颜春常在——记韩菁清
乡村有个男子汉——记浩然
开拓文艺心理学的园地——记金开诚
“书是我的红娘”——记韶华
中国研究性文化的开拓者——记刘达临
诗人当了杂文家——记邵燕祥
卓有创见的现代文学评论家——记严家炎
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记郭豫适
难忘师恩——记章培恒
做个学者型作家——记王蒙
传记文学的新尝试——记冯育楠
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天——记柳鸣九
惜墨如金话《地火》——记刘绍棠
“牧马人”的大风歌——记张贤亮
一位追求卓越的大学校长——记杨福家
妙趣盎然的风俗画——记戴敦邦
停车坐爱书林香——记沙叶新
探索人性的奇女子一记戴厚英
他自号“邓争议”——记邓伟志
一部《画魂》传千古——记石楠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周慧珺
杰出的体育评论员——记宋世雄
亦官亦民的好干部——记赵启正
一个敬业爱才的老总——记丁法章
“江湖夜雨十年灯”——记洪丕谟
点线面的魅力——记高燕
梨园怪才——记魏明伦
“跑出来的作家”——记叶永烈
他扛起工人题材创作的大旗——记蒋子龙
寒星坠落文章在——记贺星寒
当代散文一大家——记董桥
他主编了本《文学自由谈》——记冯骥才
抓紧多写一点——记刘心武
“一鸡三吃”写文章——记徐城北
震撼大地的“千钧棒”——记胡守钧
球是圆的——记徐根宝
不妨回首《白门柳》——记刘斯奋
博览群帖写新意——记张晓明
称雄棋坛四十年——记胡荣华
文化苦旅中的沉思——记余秋雨
香港文人甘苦多——记黄仲鸣
厚积薄发写古人——记唐浩明
功夫在画外——记蔡志忠
“空中书城”的创办者——记温世仁
写作是一种习惯——记孙颙
《杀夫》及其性描写——记李昂
中国文坛的独行侠——记贾平凹
为民代言的好作家——记张平
我认识的“雪米莉”——记田雁宁
台湾畅销书者的“情感独自”——记林清玄
武侠小说的奇才——记温瑞安
《智慧快餐》有智慧——记郑辛遥
后记
书摘插图
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记徐铸成
上海滩有许多著名的报人,徐铸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上世纪80年代我进入《新民晚报》工作之后,就十分留意老报人的作品,想从中学习到一些编报的宝贵经验。徐铸成先生写的《报海旧闻》,我曾在报刊上陆陆续续读过。后来,又在报上读过徐老写的小说连载《哈同外传》、《杜月笙正传》。1986年我去徐老寓所,请他为我编的“读书乐”撰稿,同时请教一些问题,徐老当时已81岁,但精神饱满,对后辈十分谦和。他娓娓谈起自己编报的经历。
徐铸成先生生于1907年,江苏宜兴人。青年时代就读于清华大学,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他在20年代起从事新闻事业,先后任《大公报》桂林版、上海版总编辑,《文汇报》社长。晚年担任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他对我说:“一个好的记者或编辑,应该是一个写作上的多面手,也就是说,要掌握十八般武艺,会写新闻、特写,也要会写评论、散文,既会编新闻版,也要学会编副刊。”这一席话,对我启发很大。
徐铸成先生自己就是一个写作上的多面手。他年轻时为了锻炼自己,每天编报之余,一是认真读书;二是坚持写文章。他给我写了一篇短文《会心的微笑》,回顾自己年轻时编报时,晚上读大样,只能每天午饭后挤出一段时间“午读”。他认为一个新闻记者要记住每一天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解放初,徐铸成先生还时常逛书铺,无意中买到一本好书,如获至宝。徐铸成从《文汇报》离休之后,依旧把读书、写作视为一大乐趣,他写报界同仁的《张季鸾先生传》,尤为精彩。他送我出门时笑着对我说:“读书、写作,可以使人变得年轻!”
我后来又去过徐铸成先生家好几次,并经常与他通电话。他知道我有收藏签名本的嗜好,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报海旧闻》,另一本是《新闻艺术》。后一本书主要是他谈新闻写作的讲稿,从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谈起,一直谈到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与如何设计标题、编版,以及如何写新闻评论。此书对编辑记者十分实用。徐铸成先生的一生,经历许多动荡与风雨,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敢于说话。他在回忆文章中提供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对我们了解旧中国的报刊史很有帮助。比如他谈到当年当记者时先后得到范长江、胡政之等同志的提携与赏识,后来徐铸成先生担任总编辑后,学会宽以待人,量才录用,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徐铸成还特别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对一些认真读书的编辑,应该发挥他的长处。这也是他重视知识、善于用人的一个特点。徐老已于1991年作古,但我们这一代报人谈到50年代的《文汇报》,谈到徐铸成当年主持《文汇报》敢于说真话的办报风格,总是充满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