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三卷 第1期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胡星亮 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 225000版次: 1页数: 161印刷时间: 2008/08/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93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文学丛书的第三卷第1期。该书在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前沿性。 全书共分7个栏目,内容包括:现代论坛、文学史透视、文学现场、经典重读、台港海外形声和博士论文选粹。
目录
[现代论坛]
中国文学呼唤精神还乡
[文学史透视]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设计理念与终极追求
“粗暴的文字”与“假设”的影像——对新感觉派小说风格成因的一种理解
重议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知识拜物教与中国现代文学谱系
沈从文建国初期的土改书写
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现场]
中国当代文学与“文革”记忆
[鲁迅研究]
鲁迅早期的文明观——文化“协同生长”观的提生
美的“极境”与“绝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思潮
[经典重读]
《雷雨》的伦理学解读
[台港海外形声]
韩中现代性戏剧发生期的两次转变比较研究
反传统的女性小说风格——以西西小说为例
[博士论文选粹]
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的历时考察
略论许寿裳在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活动
书摘插图
中国文学呼唤精神还乡 林贤治(花城出版社,广州510000)
内容摘要:精神性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非物质领域中,它滋养人类的灵魂,让人类在生存中寻找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发展自身的精神生活。精神的形态,决定文学的形态、结构和品质。比较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的精神性是匮乏的。唯有五四时代,文学洋溢着自由精神、反抗精神、战斗精神。失去了五四精神,就失去了新文学的生命。在新的历史境遇里,除了强制性因素之外,还充斥着景观社会、物质主义的各种挑战和考验,所有这些,对于以精神为生命的文学来说都是致命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仍然是一个问题。中国文学呼唤着精神还乡,返回到人的存在上来,回到新文学的源头里来,重振五四时代“人的文学”的精神。
关键词:精神;精神性;文学精神;中国文学精神
一、存在与精神
精神的决定性
要谈论文学,不能不谈论精神。
文学是精神的创造物。精神的存在,决定着文学的形态、结构和品质。
精神哲学与精神分析
关于精神,不同民族、宗教的元典都有所讲述。系统的研究,当首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从精神的观念性出发,黑格尔把精神区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是个人的,它跨越灵魂的黑暗阶段,提升为自我意识,从自在到自为,最后发展为自由精神。对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的强调,是黑格尔精神哲学最有光彩的地方。他指出,灵魂只是“精神的睡!眠”,唯有意识从中觉醒,通过自己的活动向客观性解放自己。意识的真理是自我意识,精神的本质在于寻求自为存在,如果要实现自我的现实化这一本来命运,精神就必须突破诸种条件的限制,结束它与外部社会权力——国家的政治权力和财富的权力——的同一状态,也即适应的、顺从的状态。在这里,黑格尔着重的是精神的实践性、白为性。他把艺术连同宗教、哲学一起纳入绝对精神,其中指出艺术以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的直观形式来显示自己以及思想要素的终极性,对于理解文学精神是富于启示意义的。
……